|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常回家看看"入法后首个团圆节 几多老人遭遇"寂寞中秋"?
' d2 i. v+ `: y- `
: r g8 Z5 }. C; g, `" ^/ K# h# h4 M' e3 k7 r' p
; ~5 t/ Y! p, A: `, ~9 U2013-09-19 16:14:14 来源:新华网转发至
5 i# b( S. c3 y4 Y% A' k7 `& g7 ]
0 b8 W2 p j. b0 g! }9 k
- c+ {" E3 `7 R; H6 e/ Q% |9 f3 B1 d, u
. `* i( G& o. B- e6 a
6 N$ ?) ^7 A/ {- i* d# `
网传夫妻“性福秘籍”网友频效仿; F: A: w4 N# n; X
男人欲望降低·可能和疾病有关$ O1 D. o6 U2 Z3 @6 Q
) J w! e: R4 [& s
当今社会怀孕难的4大诱因$ z- W5 p2 F( N( k3 k
怀孕几周做四维彩超最合适% [; o, Y9 q% s; p6 y: l0 d Q2 n. v
- @4 @8 t2 z, Z! v: L0 x; ~! H; `; i$ Q; K* Q
+ h# f8 z) w$ c* i$ R R
& h% `1 c' C n. `7 r, A5 w- `
6 @1 _0 d4 O+ { A/ Q) H
新华网北京9月19日电(记者赵仁伟刘敏席敏)“你的一条短信也能让我激动很久……”这是一位“空巢”老人发给外地工作的孩子的短信。中秋节本是举家团圆之时,然而很多“空巢”老人不得不面对“寂寞中秋”。 今年中秋节是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新修订之后的第一个团圆节,但“常回家看看”这一强制性法律条文仍然不同程度“悬空”。专家表示,一些老人在传统节日期间更需精神慰藉,“空巢”不“空心”还需政府、社区、家庭各方合力。
) ~% h \9 a; O' D 子女难回家,“团圆节”反成老人“伤感日” “我工作十几年了,没跟老人一起过一个中秋节。”在北京工作的金先生说,70多岁的老人在安徽老家,不是自己不孝顺,实在是无法成行。记者调查发现,异地工作的人能回家过中秋的只是少数。
1 d( O4 L5 R. l6 i% Z" Z+ T q 18日早上,记者在北京会城门公园看到,不少老人在散步、聊天。说起这个中秋节,很多老人都一脸无奈。78岁的魏大爷苦笑着说:“中秋节原本是亲人团圆的日子,孩子不回来,心里很不是滋味,还不如没有这个节日呢。” 家在湖北宜昌的一位“空巢”老人说,本打算奔波千里到北京和孩子一起过中秋节,当“做饭的厨娘、孩子的保姆、整理家务的小时工”都满足,但又担心给孩子麻烦,一颗纠结的心无处安放。 R& ^$ X! W% ^
这个中秋节,独自望月的“空巢”老人不在少数。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已近两亿,随着流动人口增加,“空巢”老人数量越来越多。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比例已经达到49.7%;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全国65岁以上空巢老人将超过5100万。而在广大农村,青壮年出外打工,留守老人更多。 调查显示,我国空巢老人面临不同程度的焦虑、不安、孤独、失落、抑郁等情绪。根据广东老年公共事务研究中心调查,近一半老人不时有孤独感,近七成老年人认为更需要子女的精神关怀。
$ H- o% h' R3 X8 _$ j6 Y5 { 不是不想回家,“老人伤神”背后的“子女纠结” 许多年轻人表示,并不是不想在中秋节回家,而是各种因素纠葛无法回家。0 b) p! |* B( l2 Z- E% g+ x/ @3 k
今年中秋节,在济南一家企业工作的冯静和往年一样加班,无法回青海老家陪伴父母。“一到节假日就更忙,刚买了房子也不敢轻易请假,不然就扣奖金,还给领导留下临阵脱逃的坏印象。不是不想回,而是不敢回。”她说。 跟冯静一样有“中秋纠结症”的年轻人不在少数。北京白领刘丹丹说,以前中秋节不放假,不能回家也就罢了,现在虽然放假了,但只有3天,回也不是,不回也不是,反而更加纠结。1 l. E4 Y* }3 |. x
专家表示,大城市工作压力大,许多年轻人正处在事业上升期,“常回家看看”仿佛成了一个难以完成的命题。 还有相当一部分老人,因为养老社保不完善,“群居”有难度,只能“被空巢”。
! w/ K* p/ N, X8 | 一般情况下,精神上的“空巢”本可以通过加强交流来化解,但相比于发达国家养老设施和机构的完善,我国这方面还有很多资源短板。目前,我国约有老年学校5万个,各类老年活动室34.6万个,难以满足近2亿老年人口的文化娱乐需求。 不过,专家表示,传统孝道的退化、人口流动等因素导致家庭观念的消减,也导致一些年轻人忽视了对老人的精神赡养。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认为,随着人们工作变动日益频繁,人口流动加速,家庭结构模式的小型化、核心化成为主流。子女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小家庭”,对老人的照顾则有所疏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