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论坛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766|回复: 2
收起左侧

广东一镇ZF突然封闭危桥致数万群众出行难(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1 10:49: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核心提示:锦江桥是广东梅县丙村镇数万群众每天必经的桥梁。8月11日,该桥被认定为危桥,镇ZF随后建起一座约2米高的水泥墙,将村民出行的道路死死封住,村民只好翻墙过桥。村民质疑有关部门为何没有事先告知,以及准备配套的处置方案。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村民攀爬约2米高的水泥墙过桥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由于沟通不足和配套措施不及时,封桥事件导致ZF与民众互不信任南方农村报9月1日报道:“一、二、三、四……”右手吃力地将单车扛上肩膀,左手紧紧握住木梯边缘,脚下踩牢横木,挺直身体,心中默念着数字,一级级向上攀爬……如此的景象出现在广东梅县丙村镇锦江桥桥头,已经超过20天。
8月11日,因被认定为危桥,在梅县交通局、丙村镇ZF等部门的主持下,两道与桥面同宽、约2米高的水泥墙,将锦江大桥——这条连接丙村圩镇梅江两岸最为便捷的咽喉通道,死死封住。
突然而至的变故,打乱了当地数万居民原有的生活秩序,但无法阻挡一些人继续经此通行,他们很快就适应了通过木梯翻越水泥墙的过桥方式。
8月24日,官方试图将既有水泥墙加高一倍,以彻底阻绝民众翻墙过桥的危险行为,招致了部分居民的的强烈反对,只能暂时搁置。
与此同时,在当地论坛上,有关此次封桥事件的网络交锋也激战正酣。一位19岁的大学新生,在不经意间充当了其中的“意见领袖”。
9桥墩7个被掏空
61岁老桥随时崩落
2009年8月7日,一份来自广州的传真落到了梅县丙村镇政府负责人的案头。在这份《梅州锦江大桥检测、静载试验报告》中,广东省公路工程质量监测站作出结论:锦江桥部分构件破损十分严重,随时有崩落危险,为保障行人、车辆安全,应立即对该桥进行封桥处理,限制所有机动车辆及人群通行。
透过这份由众多实验数据、计算公式和一系列桥梁建筑专业术语堆砌而成的报告书,锦江桥“病入膏肓”的确成为不争的事实。
据了解,作为梅江上最早出现的三座桥梁之一,1948年建成通车的锦江桥,至今已历经了整整61年的岁月风雨。其间,虽经5次加固维修,但其衰老趋势却不可逆转。据梅县公路局技术人员介绍,2007年底,重型车辆已被限制通行锦江桥。
2009年6月26日至30日,广东省公路工程质量监测站对锦江桥进行了全面“体检”。7月20日,正式检测报告出炉。质监部门将其技术状况等级评定为破损程度最高、“随时有崩落危险”的五类桥。
同时,根据丙村镇政府提供的相关图片,锦江桥病害的确已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尤其是支撑桥面的9个桥墩,在水流的长期侵蚀之下,其中7个的底部基石几乎已被掏空。
2009年8月7日,在接到相关报告之后,一场封桥运动,开始被当地有关部门快节奏筹备。
8月11日,锦江桥即被正式封堵。
过江困难街市冷清
封桥遭群众“七问”
然而,面对非封不可的锦江桥,20天来,持续的摩擦出现在部分居民与当地政府之间。双方争议的焦点在于,有关部门在正式封桥之前,是否尽到了充分的告知义务,是否为解决由此造成的出行难题准备了充足的处置方案。
8月27日,面对南方农村报记者同样的问题,丙村镇政府负责人一再声明,在采取措施之前,已经将封桥消息通过张贴通告、电视宣传、村组会议等各种形式向当地居民广而告之,并对重点企业、重点人群进行了“苦口婆心”的劝说。
尽管如此,8月11日的封桥行动,还是令许多丙村人感到手足无措。
据了解,锦江桥已成为当地数万居民不可或缺的生活元素。其所连接的锦江、金盘两个片区,是丙村镇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长期以来,南北两岸居民读书就医,商贸往来,皆依赖此桥。据估算,每日仅人流量就达到2万人次左右。桥头地区更是商铺林立,十分热闹。
锦江桥被封后,当地居民往返梅江两岸,除了摆渡外,需要绕行位于上、下游的剑英桥与电站桥过江。而无论何种路径,都要增加约8、9公里的路程。因此,虽然“严禁攀爬过桥,违者后果自负”的红色字样赫然在目,但依旧有众多群众从书写上述警示标语的水泥墙上,络绎不绝翻越过去。
一纸封桥通告,并没有将所有丙村人都拉到与官方一致的立场上。加之锦江桥病害主要隐藏于桥面之下,行走其上的居民很难察觉。因此,“锦江桥根本没有必要封堵重修,是政府小题大做”,如此之类的观点在民众中颇有市场。
同时,锦江桥被封也使桥头附近的商家经营受到沉重打击。熙熙攘攘的街市,如今冷冷清清。这些商户,成为立场最坚定的封桥反对者。在与官员的对话中,少数商户甚至拍着胸脯保证:“如果塌桥死人,责任由我们承担。”
8月12日下午,一篇题为《锦江桥记:七问丙村镇政府》(以下简称《七问》)的文章,出现在梅州市政府公众信息网“民生论坛”中。文章以较为激烈的言辞,直陈锦江桥被封堵之后可能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如群众摆渡过河落水怎么办、两千多中学生走读安全谁来保障等,并质疑有关部门“一张公告,立即封桥”的方式过于简单,且缺乏有效配套措施以解决两岸居民面临的出行难题。
该文的影响力迅速跃出互联网。数份《七问》复印件,被人张贴在用于封堵锦江桥的两道水泥墙上,供往来民众阅读。
随着文章被频繁转载,其作者身份也在短短几日内被披露。廖兵(化名),这个十几年来首次从当地普通中学考入省内某重点高校的大学新生,因出自其笔下的这篇《七问》,而再次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补救措施接连出台
修桥资金尚未落实
随后,廖兵收到了来自丙村镇政府的邀请,参加由其组织的关于封桥事件的小范围说明会。在会上,有关负责人向廖兵详细解释了封桥的必要性。而最终将廖兵彻底说服的,则是首次见到的展示锦江桥病害的数张图片。
“看到千疮百孔的桥身,裸露的钢筋,特别是被掏空的桥墩,的确很震惊。”廖兵对封桥的必要性不再质疑。而官方则希望其继续发挥自己在网络上的影响力,澄清事实,消除误解。
不过,网络舆论却越来越脱离廖兵的掌控范围。在有关《七问》的网友评论中,有人甚至开始对当地政府负责人进行人身攻击。而对于民众愈来愈深的误解,廖兵曾建议政府将危桥病害图片向民众公布,但丙村镇负责人认为,这样做的作用已经不大,“只要一贴出去,马上就会被人撕下来”。如此一来,成本太高。
不过,来自民间与网络的双重压力,也促使封桥之后的配套措施依次出台。
锦江桥被封堵3天之后,8月14日,一辆新开公交车开始绕路剑英桥,往返于北岸圩镇与南岸红光车站之间。
然而,该线路开通至今,却客流惨淡。按照有关人士的分析,除了2元的票价令当地居民恐难承受外,锦江桥仍然可以在翻越水泥墙后通过,这成为公交车受冷遇的主要原因。
除此之外,有关部门也在申请开通临时渡口,并允许两岸学生就近选择学校就读,试图以此将锦江桥被封对当地民众造成的影响降至最低。
而对于民众目前最为关心的锦江桥恢复通行时间,8月27日,丙村镇政府负责人略显无奈地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虽然自己也心急如焚,但由于从勘察、论证、审批、招标到施工,程序繁多,特别是项目资金至今未能落实,因此锦江桥的重生之日,仍需要耐心等待。
发表于 2009-9-1 15: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佛寺今天开始拦路收费,大佛坝上万群众的出行问题谁来关注.
     
发表于 2009-9-1 15: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1楼(咖啡伴侣) 的帖子

有这样的事,找一下ZF.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