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啪!”昨天下午3点,新桥医院检查室,王贤军敲碎一只灯泡,选出比较大块的玻璃片,扔到嘴里“嘎嘣嘎嘣”嚼了起来。
“好像吃胡豆哦。”看着王贤军嚼玻璃,围观人员发出了“啧啧”的称奇声。
“没得啥子,我都习惯了。”王贤军一边嚼着玻璃,一边扭头安抚众人,很快就吃下了大半个灯泡。
王贤军吃玻璃的整个过程被数字胃肠机记录了下来。检查显示,玻璃并未对其消化道造成损害。
一次打赌改变了他的“口味”
王贤军是四川邻水人,出生于1956年。1968年,12岁的王贤军做了一件让他终生难忘的小事情——与别人比赛打水漂。
“当时有人和我打赌,说如果打水漂打输了,就让我把用来打水漂的玻璃给吃了。”王贤军一口答应了下来,尽管他使出了全身的力气,但最后还是输了。
“输人不输阵噻。”12岁的王贤军捡起地上的玻璃,放进嘴里一点点嚼烂之后吞了下去!“当时心里还是有点怕,但是毕竟年纪小,也不懂会有什么后果。”
第一次吃了玻璃之后,王贤军不敢告诉父母,提心吊胆地过了两天。两天后他没发现自己的身体有什么异常,悬着的心才落下来,并且勾起了他的好奇心,于是他背着父母又吃了一次玻璃。这样试吃了几次之后,王贤军就上瘾了。
不吃玻璃感觉心里空荡荡的
“跟嚼胡豆一样,一次能吃下大半个灯泡。”王贤军18岁的儿子王伟说,爸爸平时在家每天吃过早饭都要吃点玻璃。但是,就算收集了社区里的旧灯泡,也不够王贤军吃,只好到外面购买。
“我一次就花20块钱,买25个灯泡,一天不超过一个灯泡,一般够吃一个月。总的算起来,四十多年也吃了几千只灯泡了。”王贤军说,这么多年他吃玻璃已经是“习惯成自然”,每天不吃点玻璃,心里就空荡荡的,像少了什么东西。
“虽然已经习惯了,但是我妈妈不喜欢他吃玻璃,也陪他去医院检查过,但医生说没有什么问题。”王伟趁着放暑假,专门陪着父亲到新桥医院来检查,也是希望爸爸能够戒掉这个习惯:“毕竟吃玻璃对身体没什么好处。”
认为他是怪物 前妻带着儿子离开了
只要有玻璃吃,王贤军就感觉是幸福的。但是,吃玻璃的怪癖也让他痛苦过。他的前妻就是因为受不了他的怪异行为而离开了他。
“她以为我是怪物呀!”王贤军说,自从12岁开始悄悄吃玻璃后,他一直不敢对人提起,包括父母和妻子。直到有一天,前岳父了解到了他的秘密,逼着他说出真相。当老人和前妻亲眼看到王贤军吞下灯泡碎片后,吓得半天没有敢说出话来。
“你连玻璃都能吃,莫非还不能吃人啊。”前岳父认为王贤军欺骗了自己和女儿,随后将女儿和外孙带走了。很快,王贤军接到了由法院寄来的传票,前妻提出了离婚。
王贤军吃玻璃的消息很快传开,很多人都把他当成“怪物”。
那时候的王贤军陷入了人生的最低谷。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很久,直到邻水县城来了一个杂技团,得知王贤军有吃玻璃的特异功能后,将他招募为演员,随后开始了他走南闯北的表演生涯。之后,他开始光明正大地吃玻璃。当然,他也越吃越多了。
“后来我又认识了王伟的妈妈,重新组建了家庭。”王贤军的杂技生涯持续了十多年,直到杂技团一名女演员因为表演时从高处坠下死亡,杂技团关闭了。
专家解读
是心理毛病 完全可以治好
新桥医院消化内科主任赵晓晏教授介绍,人的消化道功能异常强大,胃肠道的蠕动可调节异物尖锐的棱角,避免对消化道壁造成损害。但长期吞食异物仍存在对消化道造成损害的可能,并且还可能有一定的毒副作用。
昨天,新桥医院神经内科心理咨询专家戴光明教授还特别为王贤军进行了心理辅导。经过心理诊断,王贤军是患上了异食癖。戴教授介绍,异食癖是一种心理毛病,经过心理疏导、转移患者的注意力等,完全可以治好,但前提是病人必须积极配合。据他们了解,王贤军目前还没有积极治疗的意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