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论坛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1222|回复: 5
收起左侧

排除“五毒”,升华灵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4-7 09:35: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陕西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简介  % O; C; c6 e4 j% Y4 i
佛门把贪、嗔、痴、慢、疑叫做“五毒心”。因为有了它们的存在,修行人的本心本觉将会被遮蔽,肯定就不可能明心见性了。现简述如下:
; b# g9 M/ E; o/ r( @3 v7 n4 y/ R8 h

: y; W, J4 O1 c5 Q: I; Z2 `. ^1 i$ P& y# h" Z
% M) w0 W- m0 a

2 F9 ]& K, ^" x0 \/ b  贪有很多种,普通来讲我们有财、色、名、食、睡五欲之贪。人一辈子就是在这其中打滚,从而度过我们的一生。因为我们贪著五欲,所以心甘情愿被它束缚,成为它的奴隶,甚致心安理得地让它牵着鼻子走。我们除了晚上睡觉,从早到晚为生活奔波,忙工作,忙于发财、享乐,同时又追求种种名誉、地位,有的还不择手段,不讲道德。到了某一段年龄有对色欲(淫欲)有种种的贪求,为了追求感观享乐,可以不讲家庭责任和社会道德。如果再广泛一点讲,修行过程中执著、沉迷于某一状态或境界也为贪。
0 J; ~0 |. S9 q6 g  W) t, s
4 l0 Y1 j$ n  |  e' I4 G$ t% ]& e6 @8 W( ^' K$ Z
# L" F* ~9 X9 v* m7 i0 K. G; [& x9 W

9 V9 n* Z7 S- K' `& r4 @* c1 e3 [  w: z
  就是生气的意思,生气有很多种类,比如人家骂我们,不能忍受,起嗔心,继而将矛盾升级。虽然有时我们表面上不声张,内心不舒服了也是一种嗔。嗔与贪刚好相反,贪是遇到快乐的境,我们拼命追求和贪恋;嗔是遇到不快乐、不喜欢的境,我们要抛弃它,但又丢不了,所以嗔。
* x8 `& Q8 x1 d( Q# E* U- ]
: }! a8 u: t: s5 k& g( Y6 B
# H, F2 _- E$ V+ r0 W# ]# P, F
8 r, C0 O* A/ ~7 m2 `$ b5 ?- I% E1 f, X  {# T1 [6 L% l

: b& G# Z9 F- M1 k6 m! w0 ?+ ?  痴也称之为愚痴。不明事理,是非不分,称为痴。不明事理就是对世间的因果道理不知不觉,比如人是怎样来的?死后怎样去?我们统统不理会,不以为然,甚致嘲弄他人对此有兴趣等都是痴。对于真理、自己与他人能修行解脱等不相信,感到好笑或无知,都是痴的表现。还有一种愚痴就是对是非不分明,人家跟我们讲对的,我们以为是错;人家跟我们讲错的,我们却以为讲对。总之,自以为是,过于执迷于自我的一切都为痴。 / b, g( N3 d8 x0 Y0 a9 T

6 u; X  Z: q. q- L
6 a% [% H* E) @- V& E( i2 K. O: i+ _# N0 a/ o
, C/ f5 o' L. ?' g; V
5 E! R- ?4 G) z9 l
  慢就是傲慢、我慢。自己内心高举,看不起别人,称为慢。比如儿子做了官发了财后,做母亲的就觉得了不起,到处向人炫耀、卖弄。或是有人养了一只漂亮的狗,觉得了不起,带着那只漂亮的狗招摇过市;或是向人炫耀自己的名、利、能力和财产等,都称为慢。有些人很有能力,地位、才华洋溢,高人一等,结果看轻别人也是慢。虚荣心强,爱攀比,当自己比别人差又不认输,却认为他人没什么了不起,这也是慢。凡有自我膨胀的都是慢,比如修行人中也有“慢”,以为自己已有证悟,有了一定的智慧神通,瞧不起别人等都是慢。
- W) V0 n: B4 V5 Q- ^1 l3 ^$ q$ L6 m4 q- }' U, R
4 ~- \' C" c2 p+ j' g0 i

' ?0 K* [$ S: e  z6 d4 s8 _# r2 ]* w  [

2 a& X$ M3 q# R* Y  毫无道理和根据就怀疑、否定一切,自以为是、想当然地下结论,迷信自己的一切都为疑。对于佛法因果道理与见地有怀疑或迷惑也为疑。从修行的角度看,主要有以下一些情形: ( ~. S4 \$ _% g! z3 H

) C# D& |1 q" K2 z6 s- G  a、身见:执著五蕴的身心里面有一个真我。日常生活中或打坐入静时非常在意自己的身心状况或发应,执著于觉受等等都是身见。
# E0 y; i. O2 `, e6 v2 A5 a$ v- a! n' h8 _2 V3 Z; P4 V
  b、边见:执著于断、常二见即为边见。认为“我”是永恒的,就是执著“常”;认为人死后一了百了,什么都完了没有了,这就是执著“断”。这两种错误见解就是边见。另外,由于缺乏足够的智慧与觉悟,不能正确地洞悉一切事物的本质或义理,无法正确理解“万法唯识、缘起性空、妙有真空”等的道理,不是执著于空,就是执著于有,不是执著于“真”,便执著于“幻”等等都为边见。
$ U9 e4 e; G& W5 [2 I% D( g' [( ?' _2 r$ K3 x7 H
  c、邪见:各种不正确的导至恶业生起的思想念头等都叫邪见。比如“无毒不丈夫”就是邪见。
2 B4 }' g0 @( _  [' H; f
- k' u3 U) s: P5 U$ w5 `2 @  d、见取见:执著于只有自己的见解是对的,称为见取见。 : W; Z8 H7 ~6 q* I! u" Q% r0 V5 S: ~

3 V: h! T: V1 m# O! g  e、戒禁取见:对于修言人而言,凡执著信持不正确的戒律,不能正确地看待戒律等都称为戒禁取见。现在尤其在家居士戒禁取见的问题比较突出,比如五戒中有一戒为“不饮酒”,此戒律设立的初衷,是预防过量饮酒后乱性造诸恶业,而且经常饮酒会导致身心不清明妨碍我们开智慧。释迦牟尼时代设立此戒的本意是远离一切让我们迷失本性的麻醉品,反过来说,适量饮了酒不乱性,内心如如不动,并不妨碍身心的清明,这个戒也就失去了意义。正因为我们往往定慧力不够,所以才需要持戒。
0 s0 y7 x$ {, e+ {) s; s' Z5 |: D- `: T. c

# [: c* ?' o6 b* J其他# i  S4 c+ B% d, P5 r

4 L* h1 G: y1 ?' l% R* j5 P5 q6 i& @+ C0 u
  其实普通人在酒桌上都懂得适可而止,并非别让我们饮多少我们就饮多少,都会担心饮多了会醉,会失态,会干傻事儿,这种能自我约束的行力,遵纪守法等等就是一种持戒的表现。因此学佛不能太刻板和迂腐,并非是我们滴酒不沾但可以吸食毒品就正确。我们要以智慧心明白戒律产生的初衷和目的是什么,戒律绝不是修行的目的,只是一种防患的手段。戒律就象“补丁”,是有了漏洞才会有“补丁”,我相信释迦牟尼若若是现在驻世的话,订制的戒律肯定会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而有所调整。 . l8 ~5 L5 F- [: `; g4 \

/ c' l# D: V" V: s1 p1 l  还有,有人放生,放鸡时说以后不能再吃鸡;放乌龟就说以后不能再吃乌龟等,不能明白这其中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所以这也是戒禁取见。甚至有人认为吃素就一定能开慧证果,所以他吃素,这也是戒禁取见。行菩萨道者,是为了避免因他吃肉而要杀害众生,因为这不仅会使众生痛苦,自己造杀业,促成轮回受报的动因,同时还会增加自己在修持上的障碍。所以戒杀、放生和吃素等,都是一种慈智双运的表现。因此放生、戒杀和素食都是有功德的,但并非是吃素本身就等于解脱证果。如果单纯吃素就能解脱的话,所有的草食性动物早都解脱了。
     
发表于 2012-4-7 10:02:19 | 显示全部楼层 IP:重庆
[s:376]
发表于 2012-4-7 10: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IP:重庆
我们有财、色、名、食、睡五欲之贪,这是普通人之灵魂.
     
发表于 2012-4-7 10:53:42 | 显示全部楼层 IP:重庆
[s:251][s:251][s:251][s:251][s:377]
 楼主| 发表于 2012-4-7 11: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IP:陕西宝鸡
     
发表于 2012-4-7 23:55:24 | 显示全部楼层 IP:重庆
虔诚的佛教信徒[s:32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