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5-11 20:51:18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深圳
坚持改革创新、敢为人先。改革是助推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要抢占“1小时经济圈”先机,必须奋力推进各项改革创新。为适应发展的需要,行政管理体制上要大胆推进综合改革;经济管理体制上要参照先进发达地区的制度设计,推进土地房屋审批、城市经营管理、项目建设和管理、财政等体制改革,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紧紧围绕“执政为民、服务发展”的主题,按照“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要求,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着力建设创新实干型、高效服务型、阳光诚信型、法制责任型、清正廉洁型的潼南“五型”政府。
(五)多层次建立良性互动的经济合作新机制
城乡大联手。在重庆“1小时经济圈”内,主城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高,经济开放度大,形成了开放包容的经济新思维和较为成熟的现代经济发展模式,很值得在“圈”内23个区县推而广之。加强城乡大联手,既贯彻了统筹城乡发展这个重大方略,实现以城带乡,城乡一体,扩大了资源整合范围,增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互补性,我们参与城乡大联手,有利于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地缘优势,实现战略转移、梯度推进。在这方面,沙坪坝区与潼南县在建立区域经济协作友好区县上进行了有益尝试,使双方的发展实现优势互补、信息互通、人才互派、产业互动。处于渝西地区边缘,包括潼南在内的一些县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较廉的劳力资源、较低的土地价格、较短的运输车程、较多的发展机会,而地处重庆主城区的沙坪坝、江北、九龙坡等,则具有产业技术水平高、管理较为先进、资金相对充裕、市场比较成熟的发展优势,双方大联手,有利于扩散式、渗透式、递进式的发展,产生1+1大于2的奇效。
区域大联合。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成渝经济区内各级城市之间的联系逐渐紧密,“行政区经济”逐渐弱化。市县之间、区县之间应该依靠成渝经济圈区域协调,冲破行政壁垒,弱化行政边界,建立适应重庆“1小时经济圈”发展的协调机制,力争在“1小时经济圈”内形成统一开放、功能齐全、竞争有序、繁荣活跃的市场体系。在市场准入机制上,要在各区县协同的基础上,消除条块分割的市场壁垒,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条件,形成对本地企业和外来企业一视同仁的公平竞争的格局,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重庆“1小时经济圈”内各区县相互协调,在征地、税收、贷款等方面逐步实行统一政策,共同支持培育区域性批发市场、专业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共同营造整体大发展的新氛围。
产业大联动。就是必须按照做大、做强、做优的要求,建立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链式产业发展体系。农业产业链式发展,就是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基地为基础,以企业为龙头,以利益为纽带,大力发展“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业产业链式发展,就是要建立原料基地——初级产品——精深加工品——国内外市场的工业产业体系。与此同时,在主导产业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生产的基础上,可以充分发挥主导产业对产业发展所具有的产业关联性和带动性,延长产业链条,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比如新近落户潼南的重庆天味公司,投资两个亿深度开发上100万平方米的蘑菇产业,可以联动五六个配套企业入驻潼南,带动奶牛养殖、食品、包装等产业的发展,形成年生产加工酱油3万吨、酱菜2万吨的能力,实现产业的大联动,使分散的和小规模的产业联动起来,并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产业集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