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3-11 19: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东莞
20年再轮回
在1978年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之前,医疗服务完全由政府提供。但由于财政投入匮乏,“看病难”现象日益严重
1979年元旦,时任卫生部部长钱信忠首次提出“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同年,卫生部开始试点对医院“定额补助、经济核算”。1984年,卫生部提出“简政放权,多方集资。”1985年,中国首轮医改启动。
所谓“市场化”医改的弊端很快显现——由于卫生主管部门对进入医疗领域的严格限制,医改启动的十余年间,在居民对医疗的需求高速增长的同时,医疗机构总量却没有相应增加。加上医院被定义为非营利性机构,医护人员工资常年较低,医疗机构获利的冲动被推向极致,“看病贵”的矛盾日益突出。
伴随上世纪90年代国有企业改革,下岗职工增加,个人医疗费用由此前的企业支付转为个人支付,矛盾开始激化。
1997年初,决策层再次启动医改。2000年2月,国务院公布《关于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这被视为医改全面启动的标志。
数据显示,2005年全国卫生总费用比1978年增长77倍。其中,居民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增加197倍。而在医疗卫生供给方面,同期床位、医生数目的增加皆不到一倍。
其间,有关医改路径选择的争议不断。以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李玲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王绍光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副部长葛延风为代表的一批学者认为,中国两轮医改失败,原因在于选择了市场化路径。而以北京大学周其仁教授代表的另一批学者,则把问题归结于市场化程度的不彻底,即政府没有放开医疗市场准入环节,主张让多样资本进入医疗卫生供给领域,达到供需平衡。
患者不满意,医院不满意,政府不满意;富裕阶层不满意,中等收入阶层不满意,低收入阶层更不满意,这成为许多人士对医改20年中国医疗现状的总体点评。
2006年9月,由发改委、卫生部、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牵头,14个部委组成医改协调小组,再次启动新一轮医改。从2007年春节开始,9家中外机构受协调小组委托进行医改方案设计。11月底,新医改方案形成,呈报国务院。
此次上会,医改方案首度亮相,并受到各界人士的空前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