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前头的:
众所周知,在中国,渝蓉地区是城市化较早的区域。从20世纪七十年代官方出版的地图可以看到:同长三角、株三角、京津地区、辽中南地区一道,渝蓉地区被列为中国城市化最早区域。退到四川省内,渝蓉及沿线地区由于基础好,理当受到应有的重点关注。然而,四川省最先规划的先行发展一条线竟然不是成-渝,而是乐-成-绵。这一切着实让人无法理解。我能想到的只有:既然重庆迟早会走向独立,省上及省府不惜动用一切行政资源和行政手段打压重庆(以及可能并入未来重庆范围的其他地市),发展中一切回避重庆、人为遏制重庆。
(二)交通
1997年重庆直辖时,重庆只有一条通往原省府的渝蓉高速公路。吼了八九年,希望借它来完成城市及工业布局北移东下的渝长高速公路也只是赶在直辖前象征性的开了个工而已。而此时的原省府除了渝蓉高速公路,已经开通绵阳、都江堰等周边城市的共计五条高速公路。
铁路方面,重庆长久希望打通一条东出通道——渝怀铁路(原拟称“川湘铁路”)。然而省上并没有听进重庆呼声,一边先行建设内(江)昆(明)铁路,既而建设成(都)达(州)铁路,一边欲以一条完全绕过重庆的川汉铁路取代重庆方面提出建设的渝怀铁路。渝怀铁路恁是拖到重庆直辖后,由中央钦定为某年开工的西部大开发十大标志性工程后才得以实施建设。
如果说到城市交通,重庆市民的愤懑会更加不可压抑。重庆地形独特,城市交通欠账越积越多,1989年前后开始建设两江滨江路和李家沱长江大桥。这两路一桥,对于交通极度拥堵的偌大的重庆是早该修建了。然而由于重庆财力实在有限,自身无法抽出资金进行城市建设,一旦省上不拨款,便令路桥建设修修停停,这让市民痛恨不已。偌大的重庆,怎么会落到无钱修这两路一桥的?重庆是老工业城市,本身市政建设严重滞后,工业设备老化,也亟需改造,各方面欠账很多。负重前行的重庆,每年既要向中央上交税收,又要向省里上交税收。省府用各地上交的税收把府南河打造成市民游览休闲的人间天堂,而直辖之初的重庆,却被到此一游的外地游客戏称为中国最大的县城。老工业基地对共和国贡献不菲,对省上进贡也从来不少,却落得如此积贫积弱,怎不令人义愤填膺!在20世纪九十年代大步迈向现代化的中国,怎么会演绎这等的人间闹剧?简而言之,行政干预!
三)高等教育
很多人或许产生疑问:曾经是抗战时期大后方文化教育高地的重庆,在2005年前进入211工程的100来所重点大学中,为什么只占一席?而这,也正是重庆文化人的非常之痛。
建国初,重庆高教在西部可以说有比较优势。不论是高等学校数量,还是高等学校办学水平,周边城市只能仰望。以原中央大学为班底的重庆大学更是当时少有的学科齐全的全国知名综合性大学。后来,国家进行院系调整,实力雄厚的重庆大学被强行拆分。其法政、建筑、农学留在重庆,逐渐发展为以后的西政、重庆建大、西农;其财经、地质专业并入广汉和成都学校,大大增强了两校实力(如今西南财经大学、成都理工大学都已进入211工程)。可以说,那次院系调整,对重大是严重的削弱,不劳而获的川西意外得到加强。
尽管如此,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95所(有人说96所)全国重点大学中,重庆仍占到四所:即重庆大学、西南政法学院、重庆建筑工程学院、西南农业学院,此外位于广安的中国矿业学院权由重庆市代管,即“4+1”。同期成都的全国重点大学也是四所:四川大学、四川医学院、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成都科技大学,同样地,位于峨嵋的西南交通大学划入成都势力范围,也是“4+1”。数量上渝蓉持平,学科专业上各有千秋。四川大学文理齐全,有综合性优势,但重庆大学的机械、采矿、电气、计算机专业特色突出,工科排名全国列前;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的军事方向的专业实验室受到了国家大力扶持,而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由于多年积淀,在国内专业建筑院校中也有独占鳌头之势;四川医学院牙科有世界级声誉,而西南政法学院在中国则有“法学界黄埔”美誉。
遵循“一城独大”的原则,原来分散在四川省内各地的有潜质的高校迅速向省府集聚。从雅安迁入川农,从广汉迁入西南财大,从峨嵋迁入西南交大,西南石油大学也即将从南充迁入。虽然抽空了各地高教实力,但为省府带去了三所211大学,至少也带去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期,重庆高教却是另一景象:不仅中国矿业大学搬迁徐州,其他本地大学也地位不保。
从1983年到1997年的十四年,也是重庆高教从地位到实力严重衰退的时期。西农和川农的角色互换是一个极好例证。西农本是国家重点大学,土壤、蚕桑学在全国有学术地位。但省上着力发展川农,政策、资金、项目全方位扶持,果然川农在作物育种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作为国家重点大学的西农,却处境微妙:教育部放手不管,贫穷的重庆地方政府又无力资助,西农的日薄西山也就是意料中事了。211初评开始以后,省上又帮着拍拍胸脯,川农顺利入围毫不稀奇。
中国高校211大学评选,算得上是一出轰轰烈烈的闹剧。地处东北某边境小城的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大学都能入选,可见211大学评选并没有严格参照学术标准。按理,重庆办学水平比那所地方大学高的不会少:除了重大,应该还有西政、重庆建大、西农、西师、重医、三医大、后工、甚至重邮、重交。仔细想想,我这样说,并非信口雌黄。
也许可以说,211大学评选就是一场政治博弈。得近水楼台之利的成都高校,有六所院校一举进入了211工程,笑傲西南。而缺少了省级地方政府的关怀举荐,重庆再好的大学也进不了211。迫于无奈,重庆建大只好并入重大,搭车进入211,我们失去了一块多好的招牌啊;为了211,西农、西师只能苟合,终于在2005年跌跌撞撞进入211工程,虽然进了,却延误了整整十年的发展期;西政能不能赶上211末班车,现在仍是未知数。而至今被挡在211门外的三医大,我们不知道这所拥有军内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六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大学,究竟与211的高要求有多大差距!我想:211工程如果稍晚两三年起评,重庆的高教不应该是今天这个衰样。而处在这样行政无限干预的社会,重庆的高校在211工程中先败一阵,在接下去的985或是其他什么评选中究竟还有没有机会扳回一局,或者就算有机会,那机会有多大?
十四年,重庆高教的衰颓令人痛心疾首。 (四)、区域发展规划
当代中国,类似渝蓉两地在四川省内双雄并存的绝非仅有。哈尔滨与齐齐哈尔、沈阳与大连、济南与青岛、福州与厦门、呼市与包头、郑州与洛阳,这些省在大力发展省会城市的同时,没有忘记给予其他基础较好的大城市以应有扶持。何至于像重庆这样在发展中如此步履维艰!而在省内作为非省会首位城市,全国只有重庆和青岛。山东没有过度打压和盘剥青岛,使得青岛至少能够凭借先天的优越条件以及雄厚的经济基础,惯性健康发展。不幸的是,中国最典型的非省会首位城市重庆,它所在的四川省不能给予它这样的基本生存空间。到1996年,重庆在自己长期拥有较大优势的工业领域首度被省会成都超越,商业陷入萧条,高教不卒忍睹。重庆在省内地位,大有被德阳、绵阳等二级城市快速超越态势!
还是化用林凌、郭元晞两位研究员《发挥重庆经济中心的作用》一文中的一句话:“单纯用行政办法管理经济(发展),窒息了重庆的经济活力。”重庆的没落,重庆的苦涩,重庆的无奈,旁人岂可感同身受!
可以说,重庆之从四川分拆独立,既是发展之必须,又何尝不是为势所迫!
四、直辖重庆,屡屡遭遇李鬼剪径
1997年3月14 日,重庆正式获得了直辖名分。
就在人大会场,当时的四川省主要领导与重庆市委书记握手,一面道喜,一面调侃:中央给重庆大蛋糕的时候,别忘了给四川一个小蛋糕哟。
直辖后,中央给了重庆多少蛋糕呢?四川人(至少四川主要领导)该都一一清楚。1997年,国家八五计划过半,重庆错过了一个五年发展周期。
说句实话,重庆在直辖之后真正获益的,还是在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重庆城市发展长期得不到“输血”,日益显现它的老态。交通建设超乎想象的严重滞后,早已成为它不能承受之重。渝怀铁路等项目的开工建设,很大程度是仅仅在补此前多年的欠帐,而且也只是杯水车薪。黄镇东老书记算是为直辖的重庆发展带来了一线生机。
其余,重庆也确实未曾得到中央的更多照顾。重庆直辖市生不逢时,不可能得到京津沪三市在计划经济年代所能享受到的特殊优惠。重庆的直辖在很大层面是自生自灭,得个虚名,永远不会产生预期的直辖效应。
似乎重庆所能得到的一切,近邻成都都能搭个便车。比如,2007年中央批准在重庆建设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成都借重庆之力轻松受惠。
而成都能得到的,重庆往往无福享用。大家都知道是大区机构的作用。铁路、民航、金融、中石油、中石化,乃至于中科院、中建、测绘等等,这些部门的西南大区机构(或分院)长期扎营成都,与成都结成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些部门的大区机构与其上级中央部委自然形成一条条通道,成都得便很容易从中获利。这种政治资源和政治力量对于当今中国任何地区的发展都太重要了。这方面重庆根本无力与成都竞争。
中石化勘探南方分公司就曾给热心的重庆带来不亚于八级地震般的巨大冲击。就生产力布局来说,西南地区中石化只在重庆布点了四川维尼纶厂和高级润滑油生产基地,新成立的中石化勘探南方分公司落户重庆也属合情合理,而且几乎要成定局了。以为似乎可以拥有一家对战略资源有一定支配权的地区性分支机构了,重庆人沉浸在多年未曾有过的喜悦中。可高兴劲还没过,这个机构一夜之间从重庆消失,飞到隔壁去了——部委在西南的大区性机构都习惯设立到成都了。得而复失的重庆又一次陷入了无边的悲哀。巨大的失落!从生产角度看,重庆既是中石化在西南唯一的根据地,也是长期以来中石油在西南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最大阵地。在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的天然气年产量中,重庆地区(以重庆气矿为主)目前要占到七成左右的比例。而西南油气田公司每年的生产业绩总要报到四川头上,重庆顶多充当了一个打工仔的角色,只有付出,随便什么名分都没有。于是我们不难理解在失去中石化勘探南方分公司后重庆巨大的失落感!
民航方面,重庆原来好歹有个四川民航局,但有一天也是突然蒸发掉了。落地成都,与原有的西南民航局汇合,在那里形成巨大的民航运输资源和势力。大城市重庆却一无所有。经过多少个三百六十五里路,经过多少的心惊肉跳后,重庆才终于有了自己的两家民航运输公司。直辖市重庆每前进一步的艰辛,中国其他特大城市可曾领受?
铁路枢纽问题最近在全国引发了一场风暴,原因是部门规划的随意性。国家先给了重庆一个“五大枢纽”虚名,最近否定了。六大枢纽,重庆落选;继后八大枢纽,重庆可能也没戏。在反对重庆成为枢纽的人中,有的说重庆铁路站场设施落后,没有枢纽模样。那么这是怎么造成的呢?还是地区性铁路局的功劳。新建的江北龙头寺火车站也就一座县级站规模,还没启用便显得过时。更多的人怀疑重庆的运输量需求,说重庆人流量不足以使其成为客运枢纽。这种说法貌似有理。真正的原因还是重庆没有自己的铁路局,因而不能拥有更多的客运始发线。重庆及周边人口稠密,一旦重庆拥有更多的客运始发线,客运量根本就不是问题。没有自己的铁路局,受制于人,因此不能拥有更多的客运始发线,才是重庆铁路发展最大的体制障碍。
五、归因
如果从1949年建国算起,近六十年里,重庆由盛而衰,自然像是应验了一些人心中万事万物盛衰无定的宿命论。但是它的衰落不仅让人哀惋,也让人感到强大人为力量的不可抗拒。有人说重庆的被逐渐边缘化,初始于它曾经是国民政府陪都,这在红色政权看来多少有些不吉祥;也有人说是由于西南大区治重庆时(尽管只是短短几年)搞了些喧宾夺主的宏伟建筑。且不论这类坊间传言是否属实,但是人们勿需怀疑重庆在其间对共和国以及省上的巨大贡献,因为历史我们还是要尊重的;人们也勿需怀疑重庆自身努力不够,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重庆的生存确实不易。重庆为什么会逐渐走向衰落?还要借用林凌、郭元晞两位研究员在20世纪八十年代说的话:行政区划、条块分割、以及单纯用行政办法管理经济等“体制”弊端对重庆发展产生了巨大束缚,窒息了重庆的经济活力。两位研究员的真知灼见至今管用,却不由得让人惊惧!
六、一点反思
重庆近几十年中尤其1983年计划单列后所承受的种种非常压力,令其发展举步维艰。今天的重庆,实力和地位与当年已不可同日而语。重庆当然要发展,重庆也会发展 。过去几十年的教训太惨痛,正是基于对未来重庆发展的期望,从眼前起,我们都得付出十倍甚至百倍于人的努力。
我们或许应该改变一些重庆人固有的劣性。比如遇事太过果决,缺乏点计谋等。地球是圆的,我们要学着适应社会。我们想要的东西,不是手到擒来的。要把东西弄到手,不能靠呼喝,而要靠些阴柔和韧性的。我们要铁路局,光义愤是不够的,有条件有机会的人就该多做调查、理清思路,向人家有理有据地说。一次不行,多说几次,慢慢地总有效果。网友们也还要注意一些内部团结,不要动辄听不得不同声音,弄得大家气鼓鼓的。
我们有人曾经对江浙、山东人的习惯官场很不以为然。想想重庆过去几十年吃亏最大在什么地方?我们太耿介,在官场无人呼应,那一个个眼看要到手的项目纷纷鸡飞蛋打难道还不够沉痛?我们要学习,至少要培养出成批地产GY,官场人脉好了,大事小事办起来还不容易十倍?
我们的政府GY素质要加强。尤其一些关键部门的重要GY,在事关重庆发展大局的问题上,一定要多下功夫。该向上面叫苦的就要叫苦,该向上面要优惠的就要去争取。对区域发展带动明显的重大项目,已经有眉目的不能让其旁落,没有的还要有预见性的去谋划,创造条件去提要求。没有良好的软硬环境,不能招来一大批带动性大的工程、项目,发展还不是空话一句?
大区级机构近来为不少远离权力中心的城市甚至省区所诟病。但咒它寿终正寝还为时过早。对于国家部位将要在西南设立的大区级机构,重庆一定要有足够预判,及早做工作,千方百计弄一些。这样重要的政治资源和政治力量太重要了。重庆一旦拥有这些东西,且别说挟令诸侯,自己太受用了,要做大事也会事半功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