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5-27 22:30:21
来自手机WAP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重庆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20世纪70年代后期,潼南县掀起了自力更生开发小水电的高潮。在那物资和食品匮乏的年代,为了摆脱缺电困境,潼南人勒紧裤带,在涪江下游扎营三十里,摆开修建水电站的战场。
5万民工风餐露宿,肩挑背磨,鏖战三年,人工开挖安砌土石方447万立方米,用双手凿通全长15.2公里的人工运河,筑起千里涪江第一坝,创造出潼南有史以来的人间奇迹。1979年9月,总装机14400千瓦的三块石水电站首台机组建成发电,从此为促进潼南电力事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块石电站象一座历史丰碑,向人们述说着潼南儿女艰苦奋斗、勤俭办电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当年人们用血汗凝成的“三块石精神”,必将以博大的内涵,激励和鼓舞今天的潼南人自强不息、疾蹄奋进、图变图强。 潼南运河位于该县桂林坝,长15.2公里、宽110米、梯形断面、高10米,每秒最高流量280立方米,自西向东流。记者看到,河里浪花翻涌,北靠群山,南邻全国著名的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西接涪江三块石大坝,东进潼南新县城莲花寺电站。运河上修13座人行天桥,两岸村落散布,小桥流水,青山连绵,菜园无际。
潼南县原县长李仁守介绍,潼南三块石电站1979年9月1日发电,运河已运行30年,担负发电、灌溉、防洪、航运等多方面功能。李仁守说,潼南运河建成就已确定为西南第一大运河。船只设计通行能力500吨。30年来,运河是两岸上十万人赶场、运输主要通道。 缺电逼出一条河 李仁守于1980年至1984年担任潼南县长。他说,在潼南版图上生生抠出一条河,全因吃够缺电苦头。
潼南最初仅一座三百千瓦的电站。没电,全县数十万亩稻田常年干涸。李仁守说,1976年前,县里曾两次集中上千人集中到涪江边打石头,备修电站。后因文革搁浅。
1976年6月18日,潼南县委形成修建三块石水电站决议。时任常委李仁守任第一副指挥长。四川水利厅专家组现场勘察,决定采用筑拦河滚水大坝、混合式长引水渠方案。
李仁守说,当时也考虑过坝后式和短引水式发电方案。因坝后式建电站需洋机器等大型设备,施工专业度要求也高,只得放弃。如采用短引水方案,据地形落差只能在涪江右岸,但右岸地下发现石膏层,无法修建厂房。因此,最后决定在涪江三块石筑滚水大坝,在左岸平坝上依山修建15.2公里长引水渠,至莲花寺修建厂房发电。因拦断涪江,引水渠兼具航运功能,船只设计通行能力500吨。
六万人修了三年 三块石电站1977年12月6日开工。50岁以上潼南人都记得,修建运河时上下30里、左右5里内热火朝天。
动工前,潼南县委向全县人民及在外军、工、干发出公开信,号召出力出钱。运河及大坝被划成若干工段,全县3000多个生产队,轮流派劳动力,自带工具、被褥和伙食,按军事编制,到指定工段劳动。 潼南卧佛镇河口村丁志楷说,接到生产队安排,30多个社员带着钢钎、箢篼、铺盖、咸菜等,步行一天赶到工地。沿途几乎全是来来往往的民工。丁志楷记得,运河两侧上下30多里,沿线密密麻麻都是人。掘河道,筑护堤,大家挥钎放炮,肩挑背磨,夜晚灯火通明,通宵加班。 李仁守说,全县壮劳力都参加,短的两三个月一轮换,长则一年半载不回家。电站1979年9月1日发电前,高峰时工地聚集6万多人,最少也有4万人。 |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