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论坛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1821|回复: 0
收起左侧

[社会] 借贷宝乱象丛生,线上熟人借贷其实是个伪命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12 08:51: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重庆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腾讯评论《今日话题》第3582期 2016-07-10  李敏

继“裸贷”风波后,打着熟人借贷旗号的借贷宝,又被曝出平台上存在“空手套白狼”的连环借贷模式,不少套利者背上巨额债务。与之前“角色错乱”的问题P2P平台相比,借贷宝坚持纯平台定位,看着守规矩,为何也总是乱象丛生?

要点速读
  • 1
    [url=]过去线下民间借贷的教训,国外线上社交金融发展的失败,表明借贷宝的“熟人借贷”的模式是个伪命题。[/url]
  • 2
    [url=]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金融,核心是风控,平台不该推脱责任。[/url]


虽主打“熟人借贷”,但“熟人”概念已有名无实

撮合民间借贷双方,扮演“信息中介”的角色,这就是P2P平台的模式。借贷宝也是个P2P平台,但它有特别之处,主打“向熟人借款,人脉变钱脉”,即无论借款还是投资,都是在朋友之间。因为熟人之间双方对彼此总会有一定的了解,借贷宝就将信用判断交给用户自己,平台本身不对借款担保。这样的模式看起来没什么问题,熟人借贷的情况在平常生活里一直都有,现在不过是把“熟人圈”移植到了一个互联网平台上,而且单向匿名模式(借款人实名,出款人匿名)避免了熟人间金钱往来的尴尬,借钱的不用不好意思,出钱的人还能心安理得赚一份利息。然而,网络人际关系的开放性太强,使得网络熟人借贷变成一个彻头彻尾的危险游戏。所谓“熟人”借贷,其实借钱的往往都是陌生人。比如,“裸贷”事件中,那些贷款的女大学生和借款人完全是陌生人,他们通过社交平台联系沟通上,往往是条件谈好后再在借贷宝上互相添加为好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16年1月8日,北京,一行人从借贷宝logo招牌旁经过。 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新闻报道里一个借贷宝的用户现身说法,“江扬登录账户后发现,自己并没有好友在使用借贷宝借钱和放贷。本想弃而不用,但是页面上推荐了一些‘可能认识的人’,并标注‘关注即可增加投资机会’,“在‘资深玩家’的指导下,江扬在淘宝上查找‘借贷宝好友’,花8块钱买了200好友,同时加入了40多个借贷群。”如此“互粉”,早已不是简单的熟人关系。

基本熟人圈不能满足平台需要,而一旦“人脉”超出一定范围就会出问题

可以说“熟人”概念的异化是必然的。这很好理解,想想平时生活中,朋友圈里“熟人借贷”发生的频率并不高,而且开口借钱的一般都是“救急”用,出钱的人碍于情面也不会计利息。

但是,对于一个撮合“熟人借贷”的平台来说,它一要保证有用户,二要保证有交易,最基本的熟人圈子满足不了这两个要求。因此,所谓的“熟人借贷”,真正存在于联系较弱的人际圈子中。事实上,借贷宝的营销手段,就是利用熟人之间的关系网络,从某个人开始一圈一圈往外发展用户。按照著名的“六度分隔”理论,最多通过六个人的链接就可以认识一个陌生人,互联网又大大提高了陌生人之间发生“联系”的效率,但这种“联系”是不带人情味的,和“熟人关系”差了十万八千里。

借贷宝现在的商业模式,并没有超过传统的民间借贷的范畴,即相对于银行、金融市场而言所谓的“非正规金融”,这种模式在超出“熟人”的范围后会产生种种乱象,比如2012年浙江省高院曾发布研究报告,指出浙江的民间借贷已经从过去的“熟人交易”向“以钱炒钱”方向发展,呈现出典型的资本化和商业化特征,从而使得民间借贷越来越复杂,“高利贷”、“资金掮客”等问题严峻,而这两个问题正是如今借贷宝平台上出现的问题。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借贷宝目前的商业模式没有超出传统民间借贷的范畴

经济学家林毅夫曾研究“非正规金融”模式,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非正规金融依靠某种民间的约束机制,其信息获取也依赖于其与借款人之间的地缘、人缘关系,在一定的地域、人际范围内,这是非正规金融的优势,但超出这种范围后,这些优势便成为制约其扩展的劣势。”

线上“熟人借贷”在国外的尝试并不成功,只因“人脉变钱脉”反人性

“熟人借贷”这种模式也被称之为“社交金融”,即是基于朋友圈关系的金融互助行为。实际上,国外多家互联网金融平台,也有对此模式的尝试,事实表明,单纯让用户风险自担的“熟人借贷”模式并不成功。

美国“教父级”P2P公司Lending Club(以下简称为LC公司)在初创时期,为了对平台进行推广,利用热门社交网站Facebook开展业务。公司用一套系统,帮助用户建立一个熟人的信贷圈,并迅速发现之前不知道的关系,使他们在有信任基础的人群中借贷资金。这种“熟人借贷”的模式确实给LC公司带来了不少用户,但仅过了6个月,公司就调整战略,摆脱社交网络的桎梏,而连接更多社交平台以外的用户。事实证明,这样的调整促成了LC公司的快速发展。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Lending Club是全球最大的P2P公司

LC公司对最初的“熟人借贷”模式并不认可,一位前联合创始人苏海德在访谈中直言,利用社交网络去做金融是错误的,因为“金融是一件非常隐私的事情”。它抛出了两个从人性出发的关键问题:“如果你要向人借钱,你真的希望你的朋友们知道你在借钱吗? ”“如果你要赚钱,如果你要借给别人钱,你真的希望借给你的朋友吗?”在中国,熟人之间产生金钱往来一向是件“伤感情”的事,想要利用熟人网络让“人脉变钱脉”是反人性做法。

种种乱象下,平台理应做好风控,而不是推脱责任

不论形式有何创新,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永远是金融,核心是风控。既然已无“熟人借贷”之实,借贷宝平台存在的金融风险,和那些“陌生人金融”的P2P平台别无二致,如果还让用户风险自评、风险自担,则有推脱责任之嫌。平台初衷主打社交金融确实是创新,但如果风控存在问题,比如出现放高利贷的放款人,或者出现资质差的借款人等,不单单用户的利益会受损,平台累积的风险也会越来越高。

在国内业界看来,美国P2P行业的健康发展起着标杆作用,基于美国完善的信用体系P2P巨头们都采取了严格的风险控制措施。然而,美国的监管部门可不这么看,今年5月,美国财政部发布了历时九个月制作的一份白皮书,对P2P的商业模式发出警告,并称,P2P行业需要针对借贷双方加大信息透明度,并应接受来自联邦监管机构的监督。而恰巧在这个节骨眼上,Lending Club出现了一次致命的信用危机,原CEO被曝违规出售贷款,以致于股价暴跌,7天跌幅近50%,负面影响波及整个P2P行业。Lending Club遭遇的危机是给国内互联网金融行业提了个醒,发展如日中天,不代表平台不存在危机,P2P商业模式本就存在诸多风险,平台理应把好关守好门。



互联网金融不缺噱头,“人脉变钱脉”只是看上去很美,当商业模式由单纯的熟人借贷,延伸到陌生人范畴,平台必须重视起防范风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