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人在画中游 于 2016-10-18 16:20 编辑
刘正菊,潼南中学的一名普通教师。因工作出色,被区教委评为潼南区教育系统2015—2016学年度师德标兵。下面这篇文章是刘老师在‘潼南区教育系统师德标兵报告会’上的发言,现分享给大家:
扎根潼南教育 谱写无悔青春 重庆市潼南中学 刘正菊 我是潼南中学的一名普通教师刘正菊。任教高中数学、多年担任班主任工作。我生长在巫溪县,潼南是我的第二故乡。 2001年我签约到潼南中学工作,由此结缘终身,难舍难分。潼南离主城较近,至少让我走出了大山。潼南中学是名校,教学效果更容易显现。到潼南才知道,这里真是人杰地灵。这是主席故里,古朴简约。和美潼南,也是重庆的卫星城市,宜人宜居。这里的人们纯朴善良,他们没有把我当外乡人,学校领导和老师经常从工作、学习、生活方面帮助我、关心我。 可是,我一个弱女子,身在异乡,举目无亲,夜幕袭来那般孤苦有谁知?有关领导得知情况后,于2002年底将我的男朋友,也安排到潼南工作。我俩作为外乡人,几乎不敢想象、可事实上真是喜从天降。是领导的错爱,还是上天的垂怜?是对穷困者的同情,还是对奋进者的嘉奖?每当想到这件事,我至今都还在心中涌起一份感动和满腔的热泪。当时我和他对着涪江水、对着大佛寺,对着潼中校门发誓:当好潼南人,做好潼南事。用美丽妆扮热土,用行动回报恩情! 工作稳定下来,我才发现,困难说来就来。因条件所限,学校把我们新老师安置在由半个办公室改建的过渡房,每户仅10平方米,无厨房、无厕所。2003年结婚后,我父母及公婆他们搬过来随住,一张布帘,两代人凑合着住下来。小两口总共不足八百元的月薪,供六张嘴吃喝,而且月供还贷是雷打不动的。爸爸去拾荒,公婆就近种地---贴补家用。就这样,我们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和和乐乐。父亲常说:总比在大山里生活好哇。 工作上的困难可想而知。总把学生想得太高,总想一下子把他们教懂,总要每一个学生考满分---不出事才怪! 记得2004级一个姓张的学生,临近高考,还在课堂上戴耳麦、耍手机,我气冲脑顶门,抓起手机和耳麦往楼下丢。一场师生大战让我无法下台…… 办公室几个小姐妹在一起常抱怨、发牢骚。有时我就在想,去街上煮小面、摆地摊也比现在强吧?家中的亲朋好友更积极张罗,要帮我跳出去。 我该动摇吗?我能退缩吗?我就这样投降了? 想到当初的选择和铮铮誓言,想起那么多关心我、帮助我的同事和领导。浮躁的我渐渐冷静,积极向老教师请教,直面困境。 米新生老师常来指导我,向金河老师常常给我们说课,陈旭老师从生活上关心我…… 我这才知道,困难面前,弱者心力不济,强者游刃有余。 2005年初寒假中,一个姓李的学生来家里看我。她从大学急急忙忙赶来,是要为我亲手围上手织的毛围巾。她在我耳边说:“老师,您辛苦了”。围上它,我能感到她双手的温度。我把她满是冻疮的双手捂在胸口,想到她在寒夜里一针一线熬夜织,我泪流不止。我说“何苦呢?”她说“我想围着你,不要寒了心”,我俩抱成一团、哭到一堆。她--叫李辉,纯朴、勤奋、自强。我只在她的作业本上写过鼓励的话。同为外地人,周末我让她来家里一起煮饭、聊天。假期,我帮她整理衣被…… 原来走进学生的心不是想象的那么难。 这是2013年毕业的袁彬彬留给我的信,还有一双凉拖鞋。袁彬彬是一个转校生,起初她对班级、对学校感到陌生、心绪糟糕。俗话说,在家千日好,离家万事难。每一个中学生来到学校,他们都是外地人。他们都需要家,更需要妈妈。我只想让他们感到家的温暖、妈妈的关切、成长的快乐! 与学生成了朋友,成了亲人,他们把啥秘密都告诉我 ---同桌吵嘴、父母离婚、青春萌动…… 要做好老师,我更得不断提高自己。我每年参加青年教师专业考试,每月到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每周练习一套高考题,每天上网学习一小时。不断学习专业知识与教育理论,并用在教学实践中,我想让自己尽快成长。 现在,经济改善了。工资涨起来了,助学贷款还清了,我们住上了一百多平米的大房子。富足不重要。最让我欣慰的是所带高2016级18班,72人高考,数学班平116分。他们人人上本科、48人上重本、600分以上9人。这种特优成绩,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值得一提的是一个姓米的复习生,去年仅上三本线,今年高考数学增分近50分,以超出重本线41分的喜人成绩昂首挺进重点大学。县级的优秀共产党员、先进教师、先进班主任等荣誉接踵而来。 回顾15年教书育人的点点滴滴,我不敢说人人都被我教好了;但是,我想说:我愿把人人都教好,让他们健康、快乐、自信、强大;让他们善良、正直、拼搏、担当。在这些名头中,最让我舒心的名字是:刘妈妈。 家乡养育了我,是潼南培育了我;母校教育了我,是潼中成就了我。潼南有我的亲人、潼南有我的爱情、潼南有我的事业!我已深深地融入到潼南这片热土,这里已然是我的故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