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龙多山,位于潼南檬子乡,其东北与合川相连,与龙凤镇、赤水镇相交;主峰合川,海拔619米;潼南境内583米;其峰,挺拔俊秀,峰峦起伏;逶迤飞龙,宛若龙幡;其山是古巴国、蜀国之争夺地和分界线也;山有佛道两教,其人文历史传说与自然风光接洽;景点众多,山北面有一巨石,表面上看,平淡无奇;其面光滑平坦,且中部断裂分开的裂缝;此石且神秘的巨石长25.6米,宽17.5米,高2.4米;整个外型呈长方形;山有景点,其景:静老崖、飞仙泉、飞仙洞、飞仙石、灵隆崖、仙石、蛤蟆石等;自然风光:鹫台献佛、飞仙流泉、怪石衔松、晴岩绕翠,黄龙吐雾,赤城旧迹,横江白练,群峰耸翠。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山虽不高,算不上挺拔;林木虽少,算不上峻秀;不敢与名山比峻,且有一股神奇而独有的魅力;龙多山虽不算挺拔,不算峻秀,不算名气,且独有悠远的佛文化。
西晋永嘉三年(公元309年),冯盖相中此山,故携家人于此,接茅庐数间,悟道炼丹修仙;学道三年成正果,老少服丹皆升天;霞光万道渡众生,紫云普照万民新。为此,仙山龙多山名声悠远,百姓纷纷前往设坛;龙多山威名远扬,宗教文化开始发轫;东晋隋唐历代修建庙宇,此山便成蜀中名山。
历史名人苏东坡、王安石,现代诗人郭沫若,在此留下墨宝。比较著名的有北宋政和六年(1116年),赤水县人李思题歌颂程知县推行王安石变法德政的《知县程公政事记》、明代刘世奎题,现存55字的《龙多山题记》、明嘉靖十三年,刘世奎作的《登龙多山诗》、清初僧福泰作的《龙多山八景》、清嘉庆三年的《永镇门》题额和《永镇门碑记》、民国33年的《重修灵佛岩庙宇碑记》。
相传,唐天宝年间,推崇佛教,颂诏天下:“五岳名山别有它山,尊龙多山足以当之”为此,龙多山便与五岳名山齐名天下。此时,龙多山,春光明媚,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山花烂漫;佛寺尼庵,隐隐而见。
唐广明元年,起义领袖,黄巢占领古都长安,当朝名宦孙樵随僖宗皇帝南下入蜀,也曾慕名登山。他被龙多山奇丽的景色而陶醉,竟,泊车而休,登降信宿;饱览数日,临风触目;感恨伤怀,急挥毫写下一篇超凡脱俗的《龙多山记》。文章长达五千余言,着重追溯龙多山作为佛山的历史沿革,备受世人推崇,还被时人收入《蜀中名胜记》。
山上凿有唐代咸通五年(公元864年)摩崖造像76龛,1742尊(早于大足大刻320年),因风化和人为破坏,多数残损不全。唐代凿造的“十佛龛”和“弥勒佛龛”为珍贵品。千佛龛宽9.1米,高2.33米,唐咸通五年(864年)合州赤水县主簿赵行捐造,刻浮雕迭坐佛像一千余座,每尊高约0.10米,弥勒佛龛高1.08米,宽1.05米,内存佛像19座,半浮雕,造型丰硕,衣褶流畅,有“吴带当风,曹衣出水”之态,系咸通五年供养人樊氏捐造。此外多为宋代造像和明、清石刻,多剥蚀不清,仅明代万历阴刻划线《二仙传道》人物刻石保存完好,高3.2米,宽2.4米,刻冯尧子(冯盖罗)、田老子像,每像高约1.5米,万历进士布政使李作舟题有“跋记”。
龙多山古建筑以寺庙为最多,最早为西晋始建,最晚为民国时期,但均已毁坏,或存地基残殿、或作农房。灵山寺始建于晋,原名冯仙祠,今仅存寺基。鹫台寺是龙多山的主庙,原名集圣院,唐初永嘉禅师创建,1962年拆毁,存残柱碑碣。武丑宫是古至道观,始建于初唐,清乾隆年间改建后名牛王殿,民国时培修,改名武丑宫。今殿宇已作农民住宅。龙君亭始建于宋绍定元年(1228年),祀农神及冯仙像。亭已毁,存基。孙公祠在灵山寺侧,宋政和三年建,祀唐职方郎中、《龙多山记》的作者孙樵,只存基。佛惠寺、灵佛庙、龙凤寺均只存基。龙多山城寨系石头建筑,周长约3公里,有永镇门(东门)、瑞映门(南门)、太平门(西门)、迎恩门(北门),城垣多依悬崖为屏障,因防农民军而建。从清嘉庆三年至民国中期,政府对农民军的清剿和农民军的反清剿战争,使城寨被毁,现只有城门洞尚存。
龙多山的美,得归功于山上的奇泉、怪石和石刻。龙多山的奇,就奇在山高却泉多。山上,水田如镜,终年不干;山涧,流水淙淙,清泉汩汩。古人曾这样描绘和赞美龙多山的泉水:“清冷绀碧一泓澄,待晓常添几上瓶。简泻清音如漱玉,最宜深夜月中听。”龙多山的怪石有栩栩如生的“人面石”、展翅欲飞的“鹫鹰石”、虎视眈眈的“猛虎石”、坐岩打望的“猿猴石”,真是千姿百态,惟妙惟肖。
而龙多山最精华最珍贵的还是那些千年来所留下的历史和文化遗存——古石刻。龙多山石刻年代古远,最早的为东晋,多为唐宋,且品种齐全,造像、石坊、碑碣等应有尽有。千佛岩个个刻工精细,尊尊形象生动,而碑碣题咏、诗词书画等石刻,更是比比皆是,其隶、楷、行、草等书法,无所不有。闲暇之时,轻松一游,或赏景游玩,或吟诗作画、或登高凭远,尽情享受这天赐的美景,岂不快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