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4-22 15:55:3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东莞
Re:评说潼南之----请重视自己的历史文化宣传(從陈抟老祖谈起 ..
? 据以上文献记载,特别是两宋时期的记载,我们有充分理由认为,陈抟的出生地即里籍是五代、宋初的普州崇龛县。有的文献把陈抟的里籍写为“普慈崇龛”。这里的“普慈”,或是“普州”之误,或是指普慈郡。按普州的前身为普慈郡,《太平寰宇记》云:“普州……李雄乱后,为‘獠’所没,梁置普慈郡于此。梁普通中,益州刺史临汝侯赐郡‘獠’金券镂书,其文云:‘今为临汝侯赐郡,可率属子弟奉官租以时输送。’周武帝建德四年于郡立晋(按应作普)州。隋炀帝(按应为隋文帝)初,州废。”①《隋书•地理志》的说法有些不同:“普慈,后周置,郡日普慈,县日多业。开皇初,郡废。”②对此,《舆地纪胜》作了辩证:“《寰宇记》云周武帝建德四年于郡立普州,《隋志》又云周置普慈郡。象之谨案,《梁史》普通中已置普慈郡,周置普州,非置郡也。”③宋初,普州辖安岳、安居、乐至、普康、崇龛、普慈等六县,崇龛为普州辖县之一。有人认为,宋代有普慈县(治所在今乐至县境),遂以为“普慈崇龛”是指普慈县的崇龛,此说有误。因为它是指普慈郡(即普州)所属的崇龛县,而不是把普慈县与崇龛县并列,也不是把崇龛县隶属于普慈县。在上引文献中还提到“安居崇龛”,这是由于在宋太祖乾德五年废崇龛县为镇,以其地入于安居县④,故此后史籍遂有此说。' n! d' e4 c# N9 B* k3 J$ u n
?? ①乐史:《太平寰宇记》卷87。
6 e1 Y, M% R/ j?? ②《隋书》卷29《地理志》。8 `2 o# T5 `# D
?? ③《舆地纪胜》卷158。% b8 V6 _* F' k0 v- B, d# q
?? ④《太平寰宇记》卷87;欧阳■:《舆地广纪》卷31:《舆地纪胜》卷158。) P" m4 V4 R8 @: z
?? 五代、宋初普州的州治,在今四川省安岳县城关,崇龛县是该州属县之一。既云陈抟的出生地在“普州崇龛”,则当在普州辖境内,而不在“毫州真源”,即陈抟的里籍在今四川省,而不在今河南省。1 z9 b4 e# E6 V
?? 那么,为什么在宋代就有人说陈抟是“亳州真源”人呢?大致有两个原因:其一即《舆地纪胜》指出的,人们把陈抟“学道”居住之地以为里籍,“或居毫为毫人,或居洛中为洛中人,或居华山为华州人”。其二是与道教徒众有关,他们为了尊崇陈抟,遂把陈抟的里籍与他们尊崇的道教始祖老子联系起来。说成是老子的同乡,这在《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一书中有所透露:“先生姓陈,名抟,字图南,号扶摇子,亳州真源人也,与老子同乡里。”①
$ A- w# W p; L?? 为了进一步搜集资料,笔者曾先后两次分别去安岳、潼南二县进行调查。在这两个县境内,至今还存有一些与陈抟有关的遗迹或传说。
* f8 D7 Y4 V! C& _" b8 a" |' f?? 在今安岳县境内,与陈抟有关的遗迹中,有两处特别值得注意。
0 l8 K& _& v; ^9 p0 [?? 1.陈希夷墓
4 n/ B9 O% v1 ~) h0 ]?? 在安岳县城关东一公里云居山上的真相寺后面,至今基本完好。陵墓坐北向南,墓基宽约17米、高约4米,为石砌;墓顶长15米、宽10米,为土丘,后部有一小石坊。墓的正面有石砌墓门,两旁有石梯可上墓顶。( q, S* V1 o0 i3 D; W; l6 ~' m
?? 墓门有石刻题额及对联,对联之间为《陈希夷自赞像》
- a9 l! A7 I" u1 d" b5 f- W?? ①《历世真仙体道通鉴》(正统道藏本)卷47。《史记》卷65《老子伯夷列传》:“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正义》引《括地志》云:“苦县在亳州……在今亳州真源县也。”7 |: B! H3 ]* `/ v* ~, A5 }
??碑。门额刻“华岳归来”四字,两侧对联的文字是:“先生不必仍长睡,天下于今已太平。嘉靖癸酉①季春曾锡龄。”《陈希夷自赞像》系嵌入的一通石碑,高2米、宽0.92米。碑的中、下部刻陈抟像,上部有自赞和题款,文字如下:“陈希夷自赞:‘一念之善,则天神、地祗、祥风、和气皆在于此;一念之恶,则妖星、厉鬼、凶荒、札瘥皆生于此。是以君子慎其独。’洪武甲戌秋月重阳日安岳县迪功郎县丞陈观重建,教谕谢复恭敬书。”从这通《自赞》碑来看,此墓是明太祖洪武甲戌年(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重建。此后,于明世宗嘉靖年间(1522~1566年)又经培修,并于墓门增刻对联和门额。
- P" C! P! U5 m O, E e?? 墓门两侧的石壁上,还留有后世题刻。东侧石壁上刻字石高0.75米、宽0.50米,一些文字已风化剥落,可读者有:“戊午阆中陈口口书……秋中与王伟联句……■两非常体,双炉是化功。希夷留法像,道德可为宗。”西侧石壁上刻字石高0.75米、宽0.41米,文云:“陈螭庭游真相寺。石径半凌空,图南庙貌宗。千年丹灶冷,一洞碧树封。有衲谈禅学,无人得静功。残碑铭慎独,瞻拜问遗踪。结伴访仙踪(?),登临到口下,幽篁三殿外,有佛半岩中。龟鹤留神迹,丹炉候火功。②希夷真口(像?)口(在?),赞语实儒宗。”“题陈希夷先生像。太极由谁剖判先,诸儒理学口相延,蛰龙有决原非幻,伏虎无心也自然。袖卷白云游华岳,手招明月口江天。还山有诏常高卧,何只称为碧洞仙。咸丰八年重九日成口伟口王之杰题。”' @+ ?7 ~3 Y) c6 s9 |+ y5 `3 ^1 ]
?? 这座墓葬是否为陈抟的真身,目前还无从论说,但值得注' B4 C8 J1 O7 G/ t8 N
?? ①此处纪年有误,嘉靖年间无“癸酉”年。
( K& a0 n# s! `1 b% @?? ②云居山至今仍留有石刻“龟”、“鹤”两个大字,相传为陈抟所书;又据当地相传,云居山上有陈抟炼丹的丹炉。
: \, E O( e9 B" A& t8 v??意的是:第一,现存陵墓是洪武二十七年重建,则此墓的初建当早于此,至迟在元代已有。第二,墓的规模较大,且为县丞主持重建,在当时应是严肃庄重的事。第三,人们把陈抟墓修在安岳县,明嘉靖年问培修此墓时,增添的门额又有“华岳归来,,四字,足以说明修墓者以及安岳县的一些人,确认陈抟的里籍是普州,云游各地,死后又落叶归根还故里了。
! @" r; Y3 j" T, a1 O6 @0 d?? 2.陈抟坝
. N- v5 r8 U% ]- I?? 《(道光)安岳县志》载:“(安岳)城东明时掘得宋碑一通,载地名‘陈抟坝’,有希夷祠,祠倾而碑与诗尚在,诗有‘一睡三十年’之句。”①据当地同志介绍,今安岳县城关南15公里思贤公社境内,有古地名“陈抟坝”。
5 x, n+ k8 \4 r- a' U, O) v?? 除上述两处重要遗址外,至今在安岳县还有不少相传与陈抟相关的遗迹,如“希夷炼丹处”刻字②、希夷池③、翰林洞④等等。 p9 Y3 H$ I- U, {& i
?? 以上现存于安岳县的有关陈抟的遗迹,有的显然是附会之说,但“陈希夷墓”、“陈抟坝”则是具有相当价值的材料。它表明元、明时期,安岳地区无论官府或民间,均确认陈抟的里籍是在普州境内,而不在亳州真源。这种看法是与宋代一些人: p( S+ t! T+ s" F" {
?? ①[道光]《安岳县志》卷11。& f! G, d! w7 V7 n$ @
?? ② [乾隆]《安岳县志》卷6云:“今邑云居东峰尚有丹灶、丹井,其(指陈抟——引者)遗迹也。”笔者实地考察时,在云居山未见丹灶、丹井,但在陈抟墓后岩石上存有“希夷炼丹处”、“图南仙迹”等刻字,镌刻年代不详。
' m% d, S' y1 g* |2 M: `- _?? ③据(乾隆、道光)《安岳县志》载,在安岳县署后有一水池,名希夷池,又名方池,“传为希夷所凿”,“陈希夷植莲其中”。此池故迹今已不存,当地同志说在今安岳县人民政府办公楼一带。* L" N. x: T+ l# b8 ^2 N
?? ④翰林洞,据(乾隆)《安岳县志》卷2载,“故老相传以为希夷所凿”,后彭乘知普州,尝游于此。彭乘后为翰林学士,故此洞得名翰林洞。至今仍有一洞名此,在安岳县人民电影院后岳阳溪对岸。
9 n5 J0 R- g( O9 K9 }# M8 r5 i% M??的看法一致的。至于“希夷炼丹处”、“希夷池”、“翰林洞”等,虽为附会之说,然参以其他资料则不难看出,正是因为陈抟是普州人,才会在安岳县有这些传说。; {, }' L" C" T* m
?? 关于陈抟的出生地和故宅所在,《舆地纪胜》载:“天池,在安居县之崇龛镇,陈希夷所生之地。…‘希夷故宅,在安居县崇龛镇二里。国初即其宅为灵山观,宣和中赐额‘钦真’。”①在这里它明确指出,崇龛镇(即宋初崇龛县治)是陈抟的出生地,其故宅仅距该镇二里。因此,要弄清陈抟的里籍在普州境内什么地方,必须弄清崇龛县治之所在。( t; S/ n% M" a* {
?? 长期以来,有不少人确认陈抟是普州崇龛人,并指出崇龛在今安岳县境内,或确指县南45公里象王山古龛寺、县东南15公里的观音寺,或笼统地说崇龛在安岳县境内。笔者认为,古崇龛县治不在今安岳县辖区。
* n- J- }3 A1 I& q' {: P L?? 唐、宋史籍中关于崇龛县治的记载是明确的。《元和郡县图志》于“普州”云:“崇龛县,下,西至州一百一十里。隋开皇三年于此置隆龛镇,大业十二年于镇置县。先天元年改为崇龛。因崇龛山为名。崇龛山,在县西三里。”②《旧唐书•地理志》于“普州”云:“崇龛,后周隆龛城,隋隆龛县。旧治整濑川,久视元年移治波罗川。先天元年为崇龛。隆龛山在县西三里也。”③《太平寰宇记》载:“废崇龛县,在州(普州)东南一百里。后周置隆龛戍,隋为隆龛县。旧治整濑川,唐久视元年移居波罗川。先天元年改为崇龛县,皇朝并入安居。隆龛山在县西二里。”④《新唐书.) N! s9 f2 s' F" @0 {. Z1 ~6 d: Q
?? ①《舆地纪胜》卷1580
. N5 S! o! ?- D( @" y# s?? ②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33。+ f4 Q4 k; n; f) y# R3 j
?? ③《旧唐书》卷41。" N4 o( }* ]. c, C; Q
?? ④《太平寰宇记》卷87。- p! ^" W9 [( C9 r* |2 _/ {# {
??地理志》、《舆地广记》于崇龛县并作“武德三年置”①,按《舆地纪胜》考订,武德三年(620年)为重置,非初设。② 《舆地广记》、《舆地纪胜》并作“乾德五年”废崇龛县为镇,并人安居县。③从这些记载可以了解崇龛县的沿革,隋开皇三年(583年)设隆龛镇,大业十二年(616年)于镇设隆龛县,唐先天元年(712年)因避唐玄宗讳改为崇龛,宋乾德五年废县为镇并入安居县。则崇龛县设于大业十二年,最后废罢是在乾德五年(967年),共三百余年。崇龛县治之所在,西距普州州治(今安岳县城关)50公里或55公里,小地名波罗川,治西1公里或1.5公里有崇龛山。5 a3 z. R! Z9 r) P' J2 T3 T% b. I4 Y
?? 《(民国)潼南县志》于该县沿革写道:“大业初,废府(指仁寿二年设置的遂州总管府),改称遂宁郡,领青石、长江、方义三县;又分置崇龛县,故址在今崇龛镇。”④经笔者和潼南县的同志一道实地考察,古崇龛县治的旧址,是在今潼南县光辉公社境内,但不在民国时期的崇龛镇(今光辉公社办公机构所在地)。1 P; a9 v, n! E9 }5 R: ^
?? 今潼南县城关西31公里光辉公社驻地,旧名崇龛镇,又名会龙场、漏孔场,位于姚市河与琼江的汇合处,是遂宁、安岳、潼南三县交界的地方。直到解放初期,在这个场的场口仍挂有一块金字大木匾,上书“崇龛巨镇”四字。但这里并非《(民国)潼南县志》所说的古崇龛县治所在地。
* @' G2 A% _& b. M?? 《(民国)潼南县志》于“崇龛废县”下写道:“隆龛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