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5-4 19:44:39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东莞
五四爱国运动:社会多元力量的展示
9 \* O) v5 [* l8 H. U5 k
! s2 b- h) J! g w2 C6 g, k* K* j, i9 Z
# C- m" l5 o7 c7 A
5 E+ ]+ r; l1 x
! q/ S. _4 g* ]8 T
k- f" q6 e2 D1 ?+ c8 R8 O4 |) X" v4 Q% p, u
80年前的五四运动是一场永垂青史的现代爱国运动,它给后人留下一笔值得反复审视的精神财富。
' p! R" q. O9 [+ v
/ P _3 [: L7 n: b& x @6 `: e20世纪中国不乏壮烈的群众运动,但胜利且永垂青史的不多,“五四”是罕见的范例:3 L' Z5 y1 p7 Q9 W D
9 [8 m& X9 A+ C! T. a
1.“五四”当天被捕的32名学生和6月3、4日被捕的800多名学生均获释放。& f8 t7 J- F i9 R* e$ n/ d! N
0 c9 K; Q# T2 T6 V R1 m) B6 w, D2.迫使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下令免去3个公认的亲日派政客曹、章、陆职务。
* U' T& e6 Q: B& X/ \+ e7 ~3 Y/ b0 R# b" V& a$ N
3.迫使北洋政府及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改变初衷,拒绝在损害中国主权的对德和约上签字。( b# M" f }# i0 ?0 Z
: K4 U. ^! C% }
4.挫败了撤换北京大学校长的图谋。, O* L+ S; J# W' r5 |4 | o7 H
# e; m& @7 V* i& t
这是一曲爱国主义的凯歌。展读当年北京大学生涌向天安门时发出的宣言,中国人不为之动容的恐怕十分稀少。这不是盲目排外的煽情,这一壮烈、持久的爱国激愤的基础是正义,是对国际法主权原则和国家尊严的维护。+ ]' s$ {1 d) R% `5 l9 N5 Z& Z
0 f+ P1 w" j/ r4 h1 x一位五四运动的参与者回忆说:被捕的学生初由各地的警察送到各警察分局分所,而那些学生就在各分局分所对着看守的警察演讲起来,学生“垂泪而道”,警察亦大都“掩面而泣”。----这是正义的感召与良知未泯的呼应。
* n2 K* \3 L1 Q! R7 N
& R5 G6 W8 f3 q* H5 P5 |) Y近代中国有各种各样的爱国主义。大清帝国的权贵和义和团以“天朝上国”自居,自我封闭,冀图剿灭一切外来事物,未尝不以“爱国”自诩。魏源、王韬、郭嵩焘、严复、康、梁等则开创了启蒙与救亡相结合的现代爱国主义,其特征是敢于正视本国的弱点,勇于民族自省,以开放心态学习外来的先进事物。! X c7 P* C; h
$ J# a, A W( y2 V4 T" ^" O- q/ H! y五四运动是现代爱国主义的高峰。史家们早就指出:五四爱国运动是与新文化运动紧密结合的,而五四运动的发生和成功,也仰赖于当时社会多元力量的威力。在当时,阶层、倾向和志趣各异的人们纷纷组成各种团体,表达意愿,在派系林立,众声喧哗,看似无序的表象中,形成了初步的公民社会空间。. c' j/ A8 c% H! p
S) P. P% d. R' Q. u7 r- n4 `
“五四”前夕,中国新式学堂的学生总数已达570万。从1903年拒俄运动开始,学界已出现独立的政治集会,成立了许多社团,如学生救国会、国民社、新潮社、平民教育讲演团、少年中国学会、新民学会等等。一些政界人士则成立了国民外交协会,积极参与了拒签和约的活动。/ U5 {; G3 A# d: a3 G+ V# o
' B2 G/ Q7 l/ t2 b9 n在20世纪的第一个10年的新政中,清政府鼓励成立商会。1902-1912年间,成立的大小商会达998家,此后还不断增加。这些商会积极维护自己的权益,进而对各种社会问题勇于发表意见。1919年5月5-6日,北京总商会召开紧急会议并通电全国,要求救援学生、拒签和约、抵制日货。各地商会纷纷响应,群情汹涌,最后由上海商界带头,掀起了罢市浪潮。- @% p) ?! _, J9 J: ~2 N1 W
! E; b+ k3 |( C! _7 q X
一些地方的工人也闻声响应,举行罢工,当时的报纸评论说,此为“我国破天荒之事件,又为工人参与政治问题之嚆矢,足见我国工界业已觉醒,且有相当团结力”。7 l F% p, A0 A8 @# P. x' u9 ` A
; T3 n* E" o8 e' G/ q
与此同时,政坛中一些重要人物也公开出面支持学生,反对当局的错误举措。直系重要将领吴佩孚致电总统徐世昌说:“大好河山,任人宰割,稍有人心,谁无义愤。彼莘莘学子,激于爱国热忱而奔走呼号,前仆后继,以草击钟,以卵投石,……其心可悯,其情可嘉,其情更有可原。”吴还坚决反对在和约上签字,其它一些省份的督军也持相同的立场。南方军政府本来就以“护法”为旗与北京政府对抗,其领袖们更一再发表谈话支持学生,要求罢免曹、章、陆,并拒签和约。熊希龄、张謇、康有为、梁启超等各界名流,也纷纷指责北洋政府的做法。
4 q* y8 S8 K; g% x8 P, ]- t2 @4 ]9 q: A1 k5 c
总之,“五四”前后的中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强大的社会多元力量,这是任何政客、武人不能不考虑的现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