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爱国运动:社会多元力量的展示
+ g) Q: a/ Q1 D( r) x+ h$ W
' F2 R3 [ Z9 ?4 D! G , D$ q$ v9 S- [/ d0 K( }
1 B' {6 O" e1 d, A' t3 o: z
6 c! u, I0 J# C ~3 Z! a9 r( C9 c
, }+ q- R+ K( K' T! m6 K, r+ N2 T - O% U* U$ b, t- o
" y9 j8 T7 K7 @/ C* k
80年前的五四运动是一场永垂青史的现代爱国运动,它给后人留下一笔值得反复审视的精神财富。 _3 I; I4 ^; y8 b6 h- c
9 [) _+ p& M& r2 B2 R& i4 _
20世纪中国不乏壮烈的群众运动,但胜利且永垂青史的不多,“五四”是罕见的范例:# o4 ^/ I' q% e; l8 t2 }% ^
R1 D I: \4 p, O3 W0 j4 v
1.“五四”当天被捕的32名学生和6月3、4日被捕的800多名学生均获释放。
& T1 I9 ~; |: u; f: [+ O8 V
3 P' ^, W: N1 U7 q9 a2.迫使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下令免去3个公认的亲日派政客曹、章、陆职务。
1 b; T( z3 @& b' E3 n: o P
! K5 s( z. I& l3.迫使北洋政府及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改变初衷,拒绝在损害中国主权的对德和约上签字。. z; Z* o- s8 S8 k/ D* S
- l8 Z7 B8 G2 j6 ?7 X
4.挫败了撤换北京大学校长的图谋。
" G+ }4 |5 t; u, y& j+ \, c; r9 b
这是一曲爱国主义的凯歌。展读当年北京大学生涌向天安门时发出的宣言,中国人不为之动容的恐怕十分稀少。这不是盲目排外的煽情,这一壮烈、持久的爱国激愤的基础是正义,是对国际法主权原则和国家尊严的维护。. b! P0 b9 q, l3 b c
3 h2 |' ?- w/ m1 B% o/ s9 U一位五四运动的参与者回忆说:被捕的学生初由各地的警察送到各警察分局分所,而那些学生就在各分局分所对着看守的警察演讲起来,学生“垂泪而道”,警察亦大都“掩面而泣”。----这是正义的感召与良知未泯的呼应。* d: O$ |$ g2 ~ b b
! f6 W8 I$ Q5 A2 v3 Z; u近代中国有各种各样的爱国主义。大清帝国的权贵和义和团以“天朝上国”自居,自我封闭,冀图剿灭一切外来事物,未尝不以“爱国”自诩。魏源、王韬、郭嵩焘、严复、康、梁等则开创了启蒙与救亡相结合的现代爱国主义,其特征是敢于正视本国的弱点,勇于民族自省,以开放心态学习外来的先进事物。" Q$ R; j4 T+ \) ]( E
: V) i3 z% z. o/ w( ]- Q' s
五四运动是现代爱国主义的高峰。史家们早就指出:五四爱国运动是与新文化运动紧密结合的,而五四运动的发生和成功,也仰赖于当时社会多元力量的威力。在当时,阶层、倾向和志趣各异的人们纷纷组成各种团体,表达意愿,在派系林立,众声喧哗,看似无序的表象中,形成了初步的公民社会空间。
- G7 A% {& \/ W7 H z+ ?
: @4 d1 J5 Q% t0 k' W, v, c7 X# G“五四”前夕,中国新式学堂的学生总数已达570万。从1903年拒俄运动开始,学界已出现独立的政治集会,成立了许多社团,如学生救国会、国民社、新潮社、平民教育讲演团、少年中国学会、新民学会等等。一些政界人士则成立了国民外交协会,积极参与了拒签和约的活动。
( ?3 E/ W( Y V) O0 r+ B6 q
/ o: d1 U4 u" \( |' E" ]; z# l7 `在20世纪的第一个10年的新政中,清政府鼓励成立商会。1902-1912年间,成立的大小商会达998家,此后还不断增加。这些商会积极维护自己的权益,进而对各种社会问题勇于发表意见。1919年5月5-6日,北京总商会召开紧急会议并通电全国,要求救援学生、拒签和约、抵制日货。各地商会纷纷响应,群情汹涌,最后由上海商界带头,掀起了罢市浪潮。* F0 e! i! H6 Z6 m* _' H: z. ?
& M7 s' [) L9 H* X/ p# k/ z3 G9 F一些地方的工人也闻声响应,举行罢工,当时的报纸评论说,此为“我国破天荒之事件,又为工人参与政治问题之嚆矢,足见我国工界业已觉醒,且有相当团结力”。
1 `& T( o0 I/ s7 Z
. H$ Q/ J% j( k& ?4 e* U与此同时,政坛中一些重要人物也公开出面支持学生,反对当局的错误举措。直系重要将领吴佩孚致电总统徐世昌说:“大好河山,任人宰割,稍有人心,谁无义愤。彼莘莘学子,激于爱国热忱而奔走呼号,前仆后继,以草击钟,以卵投石,……其心可悯,其情可嘉,其情更有可原。”吴还坚决反对在和约上签字,其它一些省份的督军也持相同的立场。南方军政府本来就以“护法”为旗与北京政府对抗,其领袖们更一再发表谈话支持学生,要求罢免曹、章、陆,并拒签和约。熊希龄、张謇、康有为、梁启超等各界名流,也纷纷指责北洋政府的做法。
% U+ _, \& h' b P2 D5 F$ D9 e6 K4 C! g
总之,“五四”前后的中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强大的社会多元力量,这是任何政客、武人不能不考虑的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