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论坛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9540|回复: 34
收起左侧

全国最流行的川菜配得上四大菜系之首这个称号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21 12:49: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广东东莞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人们都说食在四川,川菜在我国烹饪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取材广泛,调味多变,菜式多样,口味清鲜醇浓并重,以善用麻辣著称,并以其别具一格的烹调方法和浓郁的地方风味,融会了东南西北各方的特点,博采众家之长,善于吸收,善于创新,享誉中外。因此有人将“四大菜系之首”(注:四大菜系是指鲁菜、川菜、淮扬菜、粤菜)的美誉赠予了川菜,你爱吃川菜吗,你觉得川菜的最大特点是什么,为什么川菜会风靡全国,川菜配得上四大菜系之首这个称号吗,川菜里哪个菜最具有代表性,四大菜系你都吃过哪些,你感觉和川菜比起来各自的特色在哪里,欢迎大家畅所欲言参与讨论……

川菜 一部经典的巴蜀文化史诗

◆川菜之强
据国内商业经营领域影响力较大的杂志之一《商界》2008年3月份统计,2008年度“特许经营品牌潜力50强”中,餐饮占据10强,期间以巴将军火锅为首的川菜占据的比例为五成。据统计,2007年仅“五强”川菜的销售总额就达15.63亿元,全国店面扩张1327家。目前,餐饮界有人称:“川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体系,高居中国四大菜系之首。”
◆川菜之变
麻辣是川菜的“本味”,川菜的从业者们并没死抱着这一本色当作传统,而是在包容中开放,在淳朴中创新,永无止境地探索着。在成都,近年就有一系列知名品牌的新派川菜不断涌现。川菜之“变”,保持了原味川菜的浓烈风情,也融入了其它菜系文化的淳朴和美妙,“变”是川菜征战各地的秘密之一。
◆川菜的文化
川菜馆的店名、文化墙、装修是最能体现其文化理念的,它们别具一格,或典雅,或怪异,或有异域风情,不同的风格中,又渗透着蜀地特有的风韵。字画诗辞、蜀锦、蜀绣让人叹为观止。进餐时听歌,餐后赠书,文化的渗透无孔不入。不难看出,是经营者的文化底蕴,奠定了丰富的经营思路。川菜不是菜,它是巴蜀文化的综合体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楼主| 发表于 2009-6-21 12:50:2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东莞
解读 川菜的致命“诱惑”在哪里

◆川菜对味道的追求上升到了哲学境界
石光华在上个世纪80年代是一位诗人,他喜欢从文化的角度来谈论川菜:“四川人对味道丰富性的追求,还有对味道奇妙变化的追求,我认为是上升到了哲学的境界。例如鱼香味是无鱼而有鱼味,从无中生有;鸡豆花不是豆花,它是用鸡脯肉和蛋清加清汤做成,吃起来已经没有鸡肉的味道,把有化为无。这是川菜对味道孜孜不倦追求所产生的极致效果,它已经和中国文化的本源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了。”
◆川菜并非一味求辣
川菜并非只是“麻辣”,真正的川菜是“一菜一格、百菜百味”,麻辣酸甜香各得其所,根据不同菜肴的特点各有侧重。比如,酸辣粉是酸和辣二味并重;酸菜鱼要以酸鲜为主,辣味其次;麻婆豆腐是以麻味为先;而水煮鱼则是麻辣香三味并举……川菜麻辣的复合型口味最能激起人们的味觉兴趣,刺激人们的胃口,更能于麻辣酸甜之中感悟人生的不同境界,或许这才是川菜的“致命诱惑”。
◆最草根的川菜味道最正宗
成都没有多少老字号。在川外花开遍地的餐馆如“海底捞”之类,都“不敢”回到成都开店;中国最著名的川菜馆“俏江南”以“川菜回家”的姿态在成都开业,却至今门可罗雀。有人开着奔驰宝马不远万里去寻觅一个传说中很味美的路边摊,是成都人见怪不怪的事情。在四川,每一个家庭都有一两位菜做得很好的成员,这成为川菜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即便是很牛的川菜大师,也会像文学创作者那样到民间采风。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楼主| 发表于 2009-6-21 12:50:37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东莞
风趣 另类解读川菜游行的原因(摘自网络)

◆ 道理非常简单:因为以前四川很穷,所以要把一般般的东西要做得很好吃

◆ 城市里川菜流行是因为城里人生活压力大,胃口不好,需要吃点刺激的吃

◆ 川菜的风格总体上说正好和麦当劳肯德基这样的快餐口味合拍

◆ 四川人力资源丰富,川人遍天下,四川人开的大大小小的饭店很多,尤其是小饭店,所以自然吃的人就多吃

◆ 川菜馆多是以小饭店为主,小饭店里做菜的材料不新鲜,用辣味一盖就过去了

◆ 吃辣容易上瘾,吃惯重口味就不喜欢淡口味

◆ 花样翻新,一浪一浪出新吃法,川人全民对吃喝玩乐比较职业,也很敬业。

◆ 因为川妹子漂亮,所以大家爱吃川菜

     
 楼主| 发表于 2009-6-21 12:50:58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东莞
你不会没吃过吧? 川菜里的代表菜都有哪些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鱼香肉丝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酸菜鱼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锅肉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宫保鸡丁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夫妻肺片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水煮牛肉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麻婆豆腐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火爆腰花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东坡肘子
     
 楼主| 发表于 2009-6-21 12:51:27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东莞
川菜文化

一、元代以前川菜
  从战国末到南宋末,四川共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移民。第一次移民是秦灭蜀以后对巴蜀地区的秦国移民以及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迁六国贵族到四川定居;第二次移民是东汉末动乱里,先是刘焉,后是刘备带领的中原世族进入四川;第三次移民是唐末动乱中,四川接受了大批避难的中原世族。三次移民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移民的高文化水准并把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带进四川,因而促进了四川文化的进步和繁荣,而饮食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得到了体现。
  起 源
  其发源地是古代的巴国和蜀国。据《华阳国志》记载,巴国“土植五谷,牲具六畜”,并出产鱼盐和茶蜜;蜀国则“山林泽鱼,园囿瓜果,四代节熟,靡不有焉”。当时巴国和蜀国的调味品已有卤水、岩盐、川椒、“阳朴之姜”。在战国时期墓地出土文物中,已有各种青铜器和陶器食具,川菜的萌芽可见一斑。川菜系的形成,大致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到三国鼎立之间。当时四川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逐渐移向成都。
  特 点
  川菜 特点是突出麻、辣、香、鲜、油大、味厚,重用“三椒”(辣椒、花椒、胡椒)和鲜姜。调味方法有干烧、鱼香、怪味、椒麻、红油、姜汁、糖醋、荔枝、蒜泥等复合味型,形成了川菜的特殊风味,享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美誉。
  在烹调方法上擅长炒、滑、熘、爆、煸、炸、煮、煨等。尤为小煎、小炒、干煸和干烧有其独道之处。从高级筵席“三蒸九扣”到大众便餐、民间小吃、家常风味等,菜品繁多,花式新颖,做工精细。
     
 楼主| 发表于 2009-6-21 12:51:4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东莞
川菜作为我国四大菜系之一,在我国烹饪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取材广泛,调味多变,菜式多样,口味清鲜醇浓并重,以善用麻辣著称,并以其别具一格的烹调方法和浓郁的地方风味,融会了东南西北各方的特点,博采众家之长,善于吸收,善于创新,享誉中外。
  川菜的派系
  上河帮(蓉派,以成都和乐山菜为主);其特点是小吃,亲民为主.比较清淡.传统菜品较多.
  下河帮(渝派;以重庆和达州菜为主);其特点是家常菜,亲民;比较麻辣;多创新
  小河帮(盐帮菜;以自贡和内江为主);其特点是大气,怪异.高端(其原因是盐商)
     
 楼主| 发表于 2009-6-21 12:51:53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东莞
① 秦、西汉时期四川饮食文化尚未出现地区性特色
  秦灭蜀到西汉末年的三百余年间,由于第一次移民以后巴蜀经济的发展,成都的繁荣导致了物产的丰富与饮食业的兴旺,这就是扬雄《蜀都赋》里说的:“调夫五味,甘甜之和,芍药之羹,江东鲐鲍,陇西牛羊······”及[1]具有珍稀野禽野兽“五肉七菜”的宴菜。从这几句简短的话,我们可以推断,古典四川菜在西汉晚期时已经初具规模,而且中原烹饪文化的精神-“五味调和”已经成为四川至少上层人士饮食的基调;再就是“江东鲐鲍,陇西牛羊”说明了四川烹饪原料不是单纯就地选取,而是通过水陆运输从长江下游和秦岭以西获得。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上述描述暗示了这一时期至少上层饮食还未出现地区性的特征,如果有,也是前一节里谈到的属于下层人民继承的战国以前的“益州鹿(歹委)”这样的不卫生,不文明陋习。在这以前,从《史记》里记载的“文君当垆”可以推想到蜀地的餐饮业也已经出现。总的说来,和四川在秦汉以后,很少表现出巴蜀古文化遗留一样,这一时期的四川饮食文化也基本上完全被秦汉先进文化所同化(注22),尚未形成自己的地区特色。
  ② 古典巴蜀烹调与中原、江南烹饪的分野出现在东汉末与魏晋时期
  东汉建立以后,四川的经济文化继续发展,它的烹饪文化开始表现出自己的特色。第二节里介绍的忠县东汉墓葬中的“庖厨俑”说明了巴蜀烹饪的成熟景象,其中水饺的出现尤其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水饺应该理解为馄饨的变种,两汉时期馄饨被称为“餦\馄”,是通称“饼”的一种,或者叫做汤饼。东汉刘熙《释名》“饼”中已提及“蒸饼、汤饼、蝎饼、髓饼、金饼、索饼”等饼类,但我们并不能准确理解汤饼的含义,我们只知道,馄饨或者水饺应该是小麦去麸以后的面粉制作成的,要求面粉加工质量很高,由此我们可以推测至迟在东汉时期,四川地区的农业加工技术和中原地区一样,已经发展到相当的阶段(注23)。馒头,或称“曼头”(注24),作为一种方便面食,应该是上面所引《释名》句子里所谓“蒸饼”的一种,在东汉末已经出现了,但为什么要被高承归之于蜀汉诸葛亮的发明?这里除了名人效应以外,可能还因为蜀地曼头首创加入肉馅(注25),而且在形状上略似人首的缘故,和刘熙时的蒸饼当有所不同。魏晋时候可能托名曹操的人写的《魏武四时食制》谈到当时巴蜀的烹饪,说:“郫县子鱼,黄鳞赤尾,出稻田,可以为酱”;说黄鱼“大数百斤,骨软可食,出江阳、犍为。”还提到“蒸鲇”,可见当时巴蜀地方已有清蒸鲶鱼的菜式了。(注26)不管怎么说,都说明了巴蜀地区的烹饪水平在东汉末、三国时期有了相当的提高,并且以“喜着饴蜜”为中原所知,后来在东晋时期,再次为常璩的“尚滋味、好辛香”所确定。
  三国时,成都作为鼎足而三国家之一的首都,登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第二次移民运动促成了巴蜀经济文化的继续发展,在此期间,后主刘禅大兴土木,“颇出游观,增广声乐”(注27),相应地,在高层饮食水平上有所体现。 这时候的成都,已经成为“既丽且崇”,“外则轨躅八达,里闬\对出,比屋连甍,千庑万屋。”(注28)繁荣的全国大都会了。西晋时,左思根据文献和询问在洛阳的蜀中人士所写出的《蜀都赋》,盛赞蜀中物产丰富,所谓“蒟蒻茱萸,瓜畴芋区,甘蔗辛姜,阳蓲阴敷。”因此才有成都宴会上的“肴槅四陈,觞以清(酉票)”。西晋诗人张载《登成都白菟楼》诗里也谈到蜀都饮食之丰盛:“鼎食随时进。百和妙且殊。”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尚滋味、好辛香”的烹饪风格与“调夫五味”的精神是冲突的,由此我们结论:魏晋时期的古典川菜显现出与西汉时代风格不同的特色,所以我们认为,古典巴蜀菜与全国其他菜系的分野,应该在东汉末和魏晋之时,而不是秦汉之际。
     
 楼主| 发表于 2009-6-21 12:52:07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东莞
③ 隋、唐、五代时期巴蜀饮食文化的繁荣
  西晋末巴蜀地区的战乱,导致了大批巴蜀地区人民的东迁,使得经济文化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到了隋唐时期,统一大帝国的建立使得生产得到恢复,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经济大恢复与生活富裕下的文化充实始于隋占领巴蜀地区以后,隋徙封成都的越王杨秀在成都大兴土木,扩建成都城垣(注29),说明至隋统一中国时,巴蜀地区的人口增加,蜀汉时成都城区规模已不敷居住。杨秀“渐奢侈”(注30)对成都饮食消闲文化起到了表率作用。其后自安史之乱起,巴蜀成为唐王朝的后院,成都曾短暂地被改名为“南京”,随后成都在中唐和晚唐再次经由韦皋和高骈进行两次扩城,成为一个相当规模的大城市了。(注29)唐中后期的动乱里,四川一直是世族、著名文人避难的地方,这就为文化交流,包括饮食水平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这一时期的巴蜀饮食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在唐人诗里有所反映,例如杜甫在四川夔府(注31)时,曾作《槐叶冷淘》诗:“青青高槐叶,采掇会中厨。新面来近市,汁滓宛相俱。入鼎资过熟,加餐愁欲无。碧鲜俱照箸,香饭兼苞芦。”(注32)“冷淘”是一种凉面,早在南北朝时期即已出现其雏形(注33),盛唐时成为宫廷宴会的时令饮食(注34),杜甫能在夔府吃到冷淘,说明京师盛宴里的佳肴业已流传到四川民间。杜甫又曾对四川绵州“饔子左右挥霜刀,鲂鱼金盘白雪高”的烹鱼技术非常欣赏(注35)。繁荣的巴蜀经济、商品的交流给了地区性饮食文化以充分的支持,张籍在《成都曲》中有“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注36)、雍陶“自到成都烧酒熟,不思身更如长安”(注37)的描述。李商隐有“美酒成都堪送老,当炉仍是卓文君”(注38)的句子都描述了当时四川饮食的丰盛(注39)。
  特别在第三次移民后的五代时期,前后两蜀的经济文化达到了又一个高潮。这是因为迁徙到四川的高文化素质的世族人士在数量上超过了前两次,使巴蜀成为当时全国中原世族避难的两个地区之一。
  《清异录》载:“孟蜀尚食,掌《食典》一百卷,有赐绯羊。其法:以红曲煮肉,紧卷石镇,深入酒骨淹透,切如纸薄乃进。” 从《齐民要术》里,我们看到直接用酒处理肉类的烹饪只有蒸缶(下四点水)小猪(注40),绯羊的制作方法似发扬了此种方法,现代的“东坡肉”也继承了这一方法,用酒处理猪肉。从花蕊夫人的宫词里,我们知道当时饮宴方式丰富多彩,有了“船宴”(注41)。《食典》以其高达一百卷的数量,应该是隋唐至五代期间内容最浩大的食谱书,虽然它仅反映了皇家御厨的厨艺,但可以窥探出巴蜀烹饪文化在五代时期的五彩缤纷。今天,我们已无从知道失传了的孟蜀《食典》的具体内容,只能从花蕊夫人的宫词里可以窥探到当时四川高层人士宴会种类的新奇和饮食方式的精巧与别开生面。
     
 楼主| 发表于 2009-6-21 12:52:2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东莞
二、元代后的川菜
  ① 元到清中期时四川饮食文化的衰落和萧条
  由于南宋末蒙古军队对四川的入侵,在长达51年的战争里,四川的经济、文化遭到严重摧残,人口从南宋中期的淳熙二年(1175 AD)的1290万减少到元初至元二十七年(1290 AD)的16.5万,大批人民和世族逃亡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使得南宋以前繁荣一时的四川亚文化受到毁灭性的打击(注48)。虽然明初有两湖、下江地区对四川的移民,这些移民成分多属于下层,且人数很有限,到明后期的万历六年(1578 AD)才恢复到310万(注49),约占当时全国人口的0.06(注50)。明末清初张献忠部队对四川的入侵以及与明残余部队、清军的长期交战,,又使四川的人口进一步减少到50万人(注51)。清初以后,清政府组织了对四川地区的大规模移民,到清乾隆末(1787 AD)因清初移民143年后达到第一次高峰的857万(注50),却仍然不能达到南宋中期的人口数目,而且,清代中期以前虽然有大量移民,但其素质并不高,几乎都是在当地没有恒产的底层人士,这和唐末、北宋末大批精英人才迁入四川是不能比拟的,因此四川文化仍然处于全国落后的地位,根本不能同汉、唐、两宋繁荣的亚文化相比。(注48)
  在这样的情况下,四川的烹饪文化在全国的地位也一落千丈,我们在已知的明清文献里查不到两宋首都开设的川饭食店在北京开设的记录,也未发现多少叙述从元到清中期之前川菜特色的文章(注52)。这并不奇怪,晚明张瀚西游成都时就看到一遍萧条冷清,落后的景象(注52),推测精致烹饪文化已经基本上不存在了。到了清中期时,涌进四川的移民主要成分来自湖广、陕西、两广、江西、福建等地,他们占据了川西、川南、川东、川北最富庶地区,而将残存的少数土著居民挤到盆地边缘(注50、53、54),由于这些移民中绝大多数来自下层,不可能带来精致的外地饮食技艺,那时四川的经济还正在酝酿腾飞之际,这就使得四川直到清咸丰、同治以前,饮食文化与文化本身不可能出现大的恢复和新的飞跃。
     
 楼主| 发表于 2009-6-21 12:52:33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东莞
④ 两宋时期,古典川菜成为全国的独立菜系
  两宋四川继续保持经济文化的繁荣。北宋时,成都游宴之风甚炽(注42、43),北宋仁宗时宋祁知成都,更把游宴活动开展得多彩多姿。宋祁著《益部方物略记》,第一个向四川以外的地区详细介绍四川奇异的土特产和部分烹饪技巧。以后,苏轼第一个身体力行,创造性把四川烹饪发扬光大到中原、江南和岭南地区,关于苏轼的烹饪实践,我们可以从多本他的诗词、词话和宋人笔记里发现。
  业余烹调爱好者,浙江人陆游长期在四川为官,对川菜兴味浓厚。唐安的薏米,新津的韭黄,彭山的烧鳖,成都的蒸鸡,新都的蔬菜,都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离蜀多年后还念念不忘。晚年曾在《蔬食戏作》(注44)中咏出“还吴此味那复有”的动情诗句,在《饭罢戏作》(注44)一诗中,他说:“东门买彘骨,醢酱点橙薤。蒸鸡最知名,美不数鱼鳖。”“彘”即“猪”,“彘骨”是猪排。排骨用加有橙薤等香料拌和的酸酱烹制或蘸美至极。此外在诗中称道了四川的韭黄、粽子、甲鱼羹等食品。陆游的《剑南诗稿》谈到四川饮食的竟达50多首,他的作品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观察到四川各地民间美食的绚丽。
  两宋四川饮食的重大成就,就在于其烹饪开始被送到境外,让境外的川人和不是川人的普通人能在专门的食店里吃到具有地方特色的风味饮食,这是四川菜第一次成为一个独立的烹调体系的伊始。这就是所谓北宋的“川饭”,这些川饭店,主要经销“插肉面、大燠面、大小抹肉淘、煎燠肉、杂煎事件、生熟烧饭。(注45)”南宋的“川饭分茶”(注46)。从上述两书的内容可以发现,川菜出川主要经营大众化的饮食,尤其是面食,而面食里占主要成分的品种是面条,附带也有一些快餐类肉食。今日上海、杭州面条里的“燠面”或“沃面”很可能是川饭面条的遗存,因为我们在《东京梦华录》里找不到第二处有记载燠面的地方,根据《都城纪胜。食店》,南渡以后的南食店和川饭分茶事实上成了面食店的代称,因此北宋开封川饭店的燠面在南渡一百五十年以后很可能变成一种固定的江南面条了。而我们知道,现代的燠面已经和现代川菜面条大不一样了(注47)。我们现在不知道,这些烹调的具体调味特色,而且没有发现其厚味、辛香的特色。从《梦梁录》的说明中,我们知道川饭的出现原因是,在北宋时期,为照顾在汴京居住的蜀中士大夫的口味,“谓其不便北食故耳。”南渡一百五十年以后,这些随南渡开设到临安的川饭店,已经“无南北之分矣”,说明这些川味面食曾与中原烹调有较大差异。
  换句话说,只有到了北宋,川菜才单独成为一个全国有影响力的菜系。我们可以总结到,古典川菜肇始于东汉末与魏晋之交时期,定型同时达到高峰是在北宋时期,定型过程几乎花费了一千年时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