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7-3-28 14:08:06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东莞
渝党政代表团将访川 重庆日报舆论造势
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六问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核心提示
“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是胡锦涛总书记为重庆“导航定向”的三大定位之一。如何理解“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的内涵?长江上游地区包括哪些区域,经济中心应具备怎样的水平?
日前,本报记者采访重庆市发改委主任杨庆育、重庆市规划局局长蒋勇、重庆市经济信息中心主任易小光、重庆社科院企业研究所所长王秀模,综合他们的见解形成以下文字,希望可以引发更多人更广泛的思考。
长江上游地区包括哪些区域?
地理角度:长江上游河段西起青藏高原各拉丹东,东至湖北宜昌,全长4511公里。该段干支流流域覆盖面积宽广,包含青藏高原,东至湖北宜昌,北到陕西南部,南至云南以及贵州北部的广大地区,涉及西藏、青海、云南、四川、重庆、贵州、陕西、湖北等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经济角度:指在现代交通意义上建立起来的新的长江上游经济带,不仅包括沿江城市群和产业带,还包括了沿公路和铁路分布的城市群和产业带。
主要指沿长江干支流及其两侧区域分布的攀枝花、昭通、宜宾、泸州、江津、合川、永川、重庆(主城)、长寿、涪陵、丰都、忠县、万州、云阳、奉节、巫山等沿江城市;沿成渝高速路、成都至上海国道主干线(上游境内包括成都-遂宁-南充-梁平-万州-宜昌);成渝铁路、遂渝怀铁路等交通干线分布的成都、乐山、绵阳、德阳、遂宁、南充、内江等城市;沿渝(川)黔铁路和高速公路等分布的遵义、贵阳等城市;以及由成昆、内昆、贵昆线连接的昆明等城市。其经济腹地主要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四省市。 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的内涵?
经济中心是指在特定区域范围内,承担区域金融、贸易以及生产性服务等多种功能,作为区域经济的控制和决策中心,具有强大吸引能力、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能够渗透和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城市。
要成为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要求重庆不仅自身要有较强的综合经济实力,还要成为聚集和配置各种资源要素的高地,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明显的辐射带动作用。
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具体包含哪些条件?
第一、雄厚的经济实力。是国际或区际的经济、贸易、金融中心,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中心和产业结构高地,对区域经济有相当的支撑力和影响力。
第二、总部基地。集中较多的跨国公司和国内外金融机构以及国际或国家级经济与政治组织的区域性总部,是区域资本集散中心,某种程度上能够控制和影响区域性经济活动。
第三、很高的经济开放度。市场化程度高,通行国际惯例和国际法规,生产性服务(特别是通讯、信息、科技、咨询、商业、市政公用业等)发达,具有方便快捷的高速区际和区域内交通系统。
第四、商品集散中心。包括拥有先进信息技术支撑的国际性、区域性商品、资本、技术、信息和劳动力市场。
第五、创新基地。有健全的创新激励机制,吸引大批海外及本土人才,汇集新思想、新技术,创造新兴的产业高地。
第六、庞大的产业集群和企业集团。拥有支柱性,竞争力强的大集团,支撑相当的资产存量、要素流量和内外贸易额。还有相当数量的中介组织,配套服务,产业链联动。
第七、人性化宜居地。拥有现代化的公用事业网络,和较好的人居生态环境。重庆所做的努力有哪些?
早在直辖前,江总书记就提出了将重庆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要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市制定了“三中心、两枢纽、一基地”的规划。
三中心:指以区域性中央商务区、长江上游物流中心和购物中心、完善的电子商务平台和现代市场体系为核心内容的长江上游商贸中心;以长江上游金融机构聚集地和区域性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为核心内容的长江上游金融中心;以区域性科技创新体系、现代教育体系、文化弘扬创新基地、信息资源开发集散基地为核心内容的长江上游科教文化信息中心。
两枢纽:包括由“一枢纽十干线一专线七支线”的铁路网络,“三环十射三联线”为骨架的高速公路网络,“一干两支”高等级航道、三大枢纽港区和五个重点港区为重点内容的内河航运中心和现代国际空港构成的长江上游综合交通大枢纽;以发达、安全、高速、相互融合的信息网络,西部互联网交换中心和国际出口局为核心内容的长江上游通信枢纽。
一基地:以开发区和特色产业园区为载体,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基础,以汽车名城和摩托车之都、装备制造业基地、化工基地为重点内容的长江上游现代产业基地。
近几年来,重庆一直围绕“三中心、两枢纽、一基地”在努力。到“十一五”末,我市将基本搭建起这样的框架,对整个长江上游地区发挥广泛而深入的基础设施支撑、生产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带动、可持续发展示范等综合功能,起到经济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
重庆距离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还有多远? 尽管近年来我市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各项经济指标较直辖之初都有大幅度增长,但发展的现实基础较差,总体经济实力偏弱。
就整个重庆与四川、云南、贵州有关指标比较来看,我市只占整个区域经济总量的19.35%,四川占47.6%左右,云南21.49%,贵州11.56%。实力明显偏弱,区域内的影响力也不及四川。
重庆主城9区经济总量与成都、昆明、贵阳相比,主城9区占22.55%,成都占47.4%,昆明20.43%,贵阳9.62%。主城区的经济总量只有成都的一半左右,辐射和影响能力比成都差。
如将主城9区加上渝西经济走廊12区县和涪陵、长寿,即“1小时经济圈”范围,该区域经济总量与成都、昆明、贵阳相比,重庆“1小时经济圈”占36.52%,成都占38.85%,昆明16.75%,贵阳7.88%。重庆与成都在总量上基本接近,但经济人均水平和三产比重比成都低。(以上为2004年统计数据)
城市功能还不完善。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总部经济的地位还未形成,外国领事馆、金融机构、跨国公司的中国总部或片区中心设在重庆的还比较少。同时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与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重庆如何才能成为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
“321”规划仍然是重庆建设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的主框架,它含盖了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所有功能内涵。建成“三中心、两枢纽、一基地”,重庆就是当之无愧的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
“321”规划的实现过程其实是一个环环相扣、紧密不分的过程。目前重庆正在致力打造长江上游现代产业基地。打造这个基地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商贸中心、金融中心、科教文化信息中心,就是所谓的“三中心”,实现了这三个中心,“一基地”就能顺利实现。
我们不可能在一个沙漠去建一个大工厂,所以重庆又必须加快交通枢纽和通信枢纽的建设。“两枢纽”是建成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的基础。
“三中心、两枢纽、一基地”功能,重庆大都市区(一小时经济圈)是主要载体。重庆要发挥产业发展带动和综合服务功能,成为区域内的要素集散中心和技术创新基地,必须按照经济中心的内在要求,进一步明确大都市区的产业发展导向,加快大都市区城镇化进程,发展服务经济,突出大都市区科技创新的地位和作用,促进重庆大都市区产业结构调整和高级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