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论坛

搜索
猜你喜欢
楼主: duhm
收起左侧

精彩连载:《国色重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7-24 17:27:38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东莞
国色重庆(37)


--------------------------------------------------------------------------------

2007年07月14日5:04:00

  (节选)报告文学连载

  重庆出版社  何建明 著

  开县的被淹可以说是“飞来横祸”。它距长江70多公里,许多当地的百姓,一辈子连长江是啥样都不知道,可三峡工程却使他们成了移民,干部们告诉大伙说是以后的三峡水库的大水要把这儿的房子和田地全淹没。这不是“飞来横祸”是什么?

  开县是共和国开国元勋刘伯承的老家。这是一个“六山三丘一分坝”的特殊地区。在开县全境,即使登高远望,也见不到滚滚东去的长江。开县建县于东汉建安二十一年,是个距今1780多年的老县。现有人口140余万,人称“中国第一县”。此地虽山高路远,却是物产丰富,矿藏遍地的聚宝盆。县境内有个储量500亿吨的特大型天然气田。开县的柑橘产量在三峡库区名列第一,年产量达6万吨以上,素有“金开县”之称。

  在三峡库区,那些依长江而居,吃长江水而生的人,此次因兴建三峡水库搬迁,是在情理之中。可开县人有些感情上不好接受:他们与长江“井水不犯河水”,偏偏回灌而进的长江水,将淹掉他们开县的面积高达85%以上,受淹的人口12万,接近三峡湖北库区的全部被淹人口。

  开县人在高喊“支持三峡建设”的同时,心头裂开着一个血口。  

  终于有一天,他们盼来了中央领导,盼来了能够表达心里话的机会。

  “真是不到开县看一看,就不知道三峡移民有多难啊!”全国政协副主席、“老水利”钱正英面对开县风景如画的秀山丰田,感慨不已。

  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副主任郭树言深情地说:来开县两个没想到,一是没想到开县为三峡工程要牺牲那么大,二是没想到开县这么繁荣。郭树言立即指令随同一起到开县的三峡建委移民局和长江水利委员会的负责人:马上着手对开县淹没和移民情况重新作调查研究,以供国家最高层正确决策。

  同年10月,当郭树言再次来到开县视察时,随行的长江水利委员会的人便带来了《小江大防护工程规划设计报告》。这个《报告》是建议在长江支流的小江下游云阳县的高阳镇修建“小江水利枢纽”,从而实现将三峡库水拒在开县门外,用电排抽小江水于三峡库内的“保开县”之目标。这个方案被开县人称之为“大防护”。

  开县人感激万分。但他们为了保护好美丽的家园,力求争取得到更加完善的方案……

  1995年10月底到11月初,国务院三峡建委移民局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在北京联合召开了“小江防护工程规划”专家级评审会。  

  会后第七天,时任总理的李鹏和副总理邹家华便亲自来到小江坝址考察。

  “开县的同志来了没有?”李鹏问。

  开县书记、县长赶紧报告:“来了,总理!”

  李鹏点点头,关切地问:“你们对‘大防护’方案有什么意见?”

  开县张书记先发言。他没有直接回答总理的提问,而是说:“报告总理,我们认为这是长江水利委员会提出的解决开县移民问题的一种方案而已,我们认为还有其他方案。”

  李鹏转头朝邹家华副总理笑笑,又饶有兴趣地问开县的同志:“你们快把其他方案说说。”

  开县正副县长就赶紧将开县的地图铺开,然后在总理面前一番陈词:“大防护”固然是有可取之处,但我们开县被淹的面积中有十几个大小不等的坝子,如果也能用筑坝的方法加以保护起来,这样对我们开县移民和未来建设将有极大好处。

  李鹏总理频频点头后,陷入了思考。  

  次年12月17日至21日,决定开县的三峡移民问题和未来建设命运的会议再次召开。专家组认定:从开县实际出发和科学的、长远的角度考虑,“大防护”方案不宜采用,建议仍采用以移民为主的加之“小防护”并举的方案来处理开县的问题,以达到尽量保护好当地生态环境和减少耕地被淹之目的。

  “小防护”方案,使开县最富庶的17个坝子全部保了下来。

  从1998年开始,开县投入了紧张的城镇搬迁和大规模的移民工作。他们并没有忘记党和国家给予他们的关怀,在一边依靠政策及时合理和科学地安排好移民与搬迁的同时,积极培育未来开县140多万人口的生存与发展新天地,先后组织了30余万非三峡移民的南下“务工大军”。今天我们来到三峡库区,看到的开县移民新村新城里为什么比别的地方楼房更多,道路更宽,生活更富裕?原来就是这支30余万人的“务工大军”每年挣回的几十亿人民币在起作用……

  开县人从来目光远大,高人一筹。在三峡移民的举世战役中,他们又一次显示了非凡魅力。
     
 楼主| 发表于 2007-7-24 17:28:46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东莞
国色重庆(38)


--------------------------------------------------------------------------------

2007年07月15日2:17:00

  (节选)报告文学连载

  重庆出版社  何建明 著

  百万三峡移民,最难舍家园的是那些迁徙到异地的外迁移民,他们是此次伟大壮举中牺牲最多的一批人,他们离别故土的那一刻和今天的日子是否很好,总是像一幕幕电影似的烙在我的记忆中……

  “到啦!到啦——”

  经过千里行程,移民们终于盼到了日夜梦想的新家。如果说几天前他们离开三峡的老家时,还有扯不断的故土恋情的话,那么这一路行程中他们最担心的是未来的新家会是个什么样呢?

  “欢迎!欢迎!”

  锣鼓喧天地响了起来。随即是红旗招展,彩绸飞扬的欢迎队伍。

  “嘻,就像电视里欢迎外国总统的样子!”

  “那当然,我是江总书记的移民,朱总理请来的客人嘛!”有人格外自豪地挺起胸膛,而那一刻,几乎所有的移民们都挺起了胸膛。他们不愿让“新家”的乡亲们看不起三峡人。但很快他们发现热情的欢迎人群根本没有丝毫的小看他们;相反,那股像见了久别亲人的热情劲,如阵阵热浪扑面。

  移民们有些不好意思了。

  “我又不是总统,你们为啥这样隆重?”一位70多岁的老大爷听说扶他走在队伍前面的两位是市委书记和市长,嘴上客气地这样说,心里却甜滋滋地乐得合不拢嘴。

  可是当他走进自己宽敞的两层小楼的新家,看到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台前灶后的液化气罐和净化水瓶时,老人激动地擦着眼泪,直握住当地的干部手说:我那会儿当生产队长时喊的“共产主义”生活,在今天你们给我们安置的新家里全看到了……好啊,社会主义真的太好了!谢谢你们,谢谢政府,谢谢好心的近亲远邻!

  ——这一幕,发生在山东即墨市五处乡的三峡移民新村。

  “到啦,快到啦!前面就是。”

  又一队三峡移民正向福建沿海的晋江新家进发。一路上,当地接收的干部们不时安慰着车上的移民们,因为到移民村时天色已黑。

  “怎么这般黑嘛?”

  “他们在骗我们,一定是让我们到很差很差的鬼地方嘛!”

  “不走了!我们要回三峡!”

  “爸妈,我害怕。呜呜……”

  先是女人叫,后是孩子哭,再是男人们的吼。

  移民们面对黑乎乎的陌生之地,惊呼“上当”,要求“立即停车”。

  “这……这可怎么办?”当地干部们万没有想到事情会这样,他们束手无策地只好将车队停下。紧接着是一遍一遍地做工作和解释,但移民们就是不信。

  “黑乎乎的,分明是要把我们拉到深山老沟、原始森林不成嘛!”

  当地干部们弄不懂移民们到底为了什么,无奈只好等天明后再说。

  那一夜,车上的女人没断过泣,孩子没有断过哭,男人们没有停过叹息……

  早上到了,晨曦刚刚露出。

  “爸妈,快看,这里是绿阴大道呀!”孩子们首先惊奇地发现身处一个美景之中。

  “是啊,这儿咋这么好哇,鸟语花香!”

  “嘻,比公园还美呢!”

  移民们纷纷揉揉眼,抬起头,喜出望外地看着眼前的风景。那绿树,那红花,那芭蕉树……而这些是他们在三峡库区从未见过的。

  “是不是你们昨晚趁我们睡着的时候给我们换地方了?”移民们问迎接他们的当地干部。

  晋江的干部迷惑不解起来:“没有呀,还是昨晚停的地方嘛!”

  “可昨晚怎么黑乎乎的好吓人,今儿个这儿咋这么漂亮?”移民们不信。

  等晋江干部们终于明白过来时,他们不由忍不住地捧腹大笑起来:“对不起对不起,怪我们没有给你们讲清楚,咱们这儿是沿海地区,绿阴植被特别丰盛,所以晚上走在野外的路上看起来是有些黑,让你们误会和受惊了……”

  “原来是这样啊!”此刻的移民们早已被眼前迷人的风景所吸引,同时每一颗心也都企盼着早点看到自己的新家。

  “立即出发!”浩浩荡荡的移民车队迎着晨风和朝阳飞驰在广阔的田野上,那男人和女人、老人和小孩的脸上都挂满了笑容和惊喜……

  2000年9月,来自重庆奉节县的300多名三峡移民风尘仆仆地来到了晋江市西滨镇,在这里安下了新家。当初,他们对周围的一切感到陌生,甚至有些手足无措。但后来,他们很快发现,这里的干部群众和人民政府不仅为他们安家做好了一切准备,而且为确保移民们能够在较短时间内适应当地生活,逐步走向致富之路,也提供了各种便利渠道。

  “办厂。我们也要像这里的百姓一样办厂才能尽快致富嘛!”移民们为了勉励自己奋发图强,干脆将“移民村”改叫为“思进村”。

  思进村从此远近闻名,因为他们在当地政府和人民的支持下,在安家的当年也办起了自己的工厂,这是三峡库区人祖祖辈辈没有过的事。
     
 楼主| 发表于 2007-7-24 17:29:1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东莞
《国色重庆》(39)


--------------------------------------------------------------------------------

2007年07月16日2:01:00

  骄阳似火的著名侨乡——广东惠阳人民正忙碌着迎候又一批新村民的到来。

  自接受安置三峡移民任务后,这个侨乡的政府和人民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挑最好的地方给移民们盖新村。可在这毗邻深圳,与香港隔岸相望的寸土寸金之地,好几年前所有沿城沿路的好地全都有主了。怎么办?

  “三峡移民是我们的尊贵新村民,就是不惜代价,也要找最好的地方给他们!”惠阳市政府作出这一决定后,受到了全体人民的赞同。

  于是,一个由市长亲自挂帅的由20人组成的“移民新村选点组”全面开始工作,他们用了两个多月时间,按照“五靠”要求即靠城镇,靠公路,靠学校,靠医院和靠基础设施好的标准为重庆巫山的900位移民找到了新的家园。地处惠州市郊的水口镇,是当地工业相当发达的名镇,在此工作的外地劳务人口超过本地常住居民,用地相当紧张。为了给移民找块好地,镇政府几次三番跟有关土地使用单位协商,最后从一个单位要过的一块移民新村安置地,竟让政府倒贴了几十万元。  

  那阵子,我正在惠阳采访,便问他们的领导,为啥惠阳人如此大方地为了安置三峡移民而“不惜代价”——我知道仅为移民置地盖房一项,惠阳这一县级市就从财政上拿出了五六百万元!

  移民办的同志说得非常明白:我们惠阳是叶挺将军的故乡,全市几乎每一户都有亲人侨居在海外,寄人篱下的移民生活比谁都感受深切。改革开放使我们这儿先富了起来,作为侨乡人民,当听说三峡移民要到这儿安家落户,我们惠阳的上上下下,就像迎接从海外归来的亲人一样,生怕哪一点不周到会伤害了他们。再说,我们也有这个能力、有这个义务让每一位到惠阳的新居民能尽快过上与我们一样的富裕生活嘛!

  没有半点矫揉造作,只有亲人般的真情,这就是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的温暖,这就是三峡移民们的幸运。

  “昔住长江头,今住长江尾,江头江尾皆故乡,同饮一江水……”

  中秋佳节那晚,现居上海崇明县新河镇卫东村的胡明祥将一家人叫到新房门前,然后抬头举目望天上明月,无限深情地吟咏着这首新创的诗词。

  “娃儿,把这刻在石狮上的诗再给爸背一遍。”胡明祥对儿子说。

  儿子从木凳上站起,身子笔直地站在家门前一对石狮中央,诵朗起来。

  “知道爸为啥子千里迢迢从老家带来这对石狮子吗?”

  “知道。让娃儿记住昨天我们是三峡移民,现在我们要当好上海市民。”

  胡明祥对儿子的回答是满意的,然而即使如此仍掩饰不了自己内心那滚滚翻腾的激情。自移民到崇明一年来,他有太多的感触。

  2001年初,当他的家被确定为外迁户时,他便毅然辞去“铁饭碗”,带着全家报名外迁上海崇明。胡明祥是个高中毕业生,也是位喜欢触景生情的农民“诗人”。当邻居的乡亲们忙着搬迁前甩旧物置新物时,他胡明祥从后山开来两块巨石,然后一锤一锤地琢起来,硬是没日没夜地干了70天。后来人们才发现原来他花那么大工夫雕琢出的竟是一对石狮子。

  2002年末,我在他的新家看到了这一对石狮,感受到主人那片刻骨铭心的故土恋情,以及响应政府号召当好三峡移民的坚定信念。

  在他的小楼前后,我惊喜地看到两个巨型规模的塑料棚,里面养着几千只幼鸭。主人告诉我,这是他和另外三家一起搬迁到此的移民们合作建起的养鸭棚。

  “这一圈鸭已经是第5茬了。我们从三峡搬迁到这儿不到两年,但经我们之手已出棚了上万只肉鸭……”胡明祥颇为得意。

  胡明祥听说我是从北京来专门采写“三峡移民”的作家时,仿佛见到了可以倾诉真情的知己,一把将我拉到他的里屋,然后认认真真地说了句掏心窝的话:“作家同志:我到了上海这个地方才真切体会到,上海为啥发展得比别的地方快,根本的原因就是上海人干什么事都能从长远着想,从细微入手,别人没有想到的事他们想到了,别人想不周全的事他们想周全了。就说为我们这些三峡移民操办安置的事吧,他们做的每一件事都能设身处地地从我们移民的利益考虑,再把事情往深里想,往细里做,你说能把事情做到这个份上,世上还有啥子成不了办不好的事?”

  移民胡明祥的一番朴实而动情的话,引出的却是个在世界移民史上尚需大力倡导,而在中国三峡移民过程中被上海人运用得极其精湛的深刻理念,即以人为本的理念。
     
 楼主| 发表于 2007-7-24 17: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东莞
《国色重庆》(40)


--------------------------------------------------------------------------------

2007年07月17日2:46:00

  陆鸣,上海崇明县主抓移民工作的副县长。一位受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表彰的“三峡移民工作先进个人”。

  陆鸣所在的崇明,是上海全市安置5000余名三峡移民的试点县,也是安置移民人数最多的一个县。正是他和同事们一丝不苟地坚定执行国家有关的三峡移民政策,一开始就充分注意从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出发去指导移民的安置和管理工作,高度关注移民的需求与愿望,既从长远和大局考虑问题,又从眼前和细微处入手,才使得搬迁到崇明的每一位三峡移民在走进新的家园时,处处感受到惊喜和意外。

  就说关于多少户移民放在一起的问题,上海的思路颇见用心良苦。

  曾经有人说,反正是移民,为了便于管理,就把他们安置在一起算了,反正第一批试点都在崇明岛,那儿有的是农场。一个农场放上三五十户,百八十人不成问题。

  有的说,移民初来乍到一个新地方,内心有惧怕感,不能让他们聚团,那样以后工作就难做了,不如一个村组放一户,这样有什么事也能管得住。

  总之,主张从速完成移民安置任务的人说,把移民放在一起安置省下许多事;而惧怕以后扯不断事的人主张把移民分散安置才好。

  “这两种形式都不可取。”上海的同志权衡利弊时认为:三峡移民的任务虽重,但他们是为了国家才舍小家,告别故土,来到新的地方。我们不能用简单的方法安置。如果集中安置,现在看起来工作要简单方便些,可从长远看这样做对移民日后融入当地社会便会带来极大的不利素。移民从整体而言,在一个新地方后应该说相对是个弱势群体,无论从生产和生活能力,还是其他社会能力方面。过于把他们集中在一个地方,容易使他们走不出融入当地社会的阴影,而结果反会造成移民群体的独立与封闭,也就无法保证他们能与当地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相适应。不同文化和不同心理及不同生活方式的差异会越拉越大,其结果容易造成与当地社会的分化,既不利于移民本身,也不利于当地社会的整体发展与稳定团结。

  “但过于分散也不是好事,会让移民容易产生孤独感和无助感,一旦移民的孤独感和无助感心态越发强烈,就越不利于融入当地社会,再者过于分散对政府管理移民,推行扶贫帮困工作也增加过多成本和工作量,使得一些本来实惠的东西和好处反而落不到移民头上。”

  “相对集中,分散安置,以三五户一个点,应为最宜。”上海提出这样的方案,据说是几十个专家花了几个月时间,而且最后由村镇区市几级干部用了几十个会议确定下来的。

  上海的同志给我亮了个底:每户移民的新楼房一般得花5万~8万元。移民自己拿出国家给予的补偿费占了1/3,安置地政府支持的也在1/3(这在其他省份差不多是同样比例),另有1/3是上海独有的做法,即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采取移民们到银行贷款的办法。贷款的利息有初始的减免,到一定时间的低利息,再到一定时间的正常利息。  

  上海人本来生活水平就比全国平均水平要高,移民们来到这儿就享受了比当地百姓更好一点的住房条件,这对三峡移民来说,不是一步登天,那也算是今非昔比!

  “阿拉现在确实蛮开心!”

  从重庆云阳来到崇明安家的移民徐继波,见我后的头一句话便这样说。徐继波现在当地一家私营企业工作,妻子也在另一家工厂做工,天真活泼的两个孩子都在上学,像徐继波这样的家庭除了种好承包责任地外,有一人以上在外务工,这在上海落户的移民中非常普遍。

  像上海对待三峡移民那么精心、那么细致,是全国十几个承担外迁三峡移民安置工作的省市区的共同特点。也正是这些省市区的宽阔胸怀,使得重庆等地的三峡移民得以安心落户在他乡,并在那里建立起了新的家园,这既是支持了三峡工程,更是支持了重庆直辖市的发展和建设。

  重庆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这一点。

  三峡移民,是重庆直辖市的立市之本。重庆直辖市的建立和发展过程,又为三峡百万移民提供了组织上的、精神上的、物质上的全方位推动。就像长江与嘉陵江两股江流汇集在一起所产生的力量一样,那是一种势不可当的力量,一曲高亢而优美的凯歌,它永远地写在了共和国的光辉史册上。(节选完)
     
 楼主| 发表于 2007-7-24 17:30:36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东莞
(节选完)
     
 楼主| 发表于 2007-7-24 17:31:06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东莞
很不錯的一部長篇報告文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